首页 > 中经智库 > 业务动态 > 正文

重庆中烟QC的厚积薄发之道

新华财经|2025年08月29日
阅读量:

在2025年全国烟草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布会上,重庆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涪陵卷烟厂“传奇”QC小组成果获得一等奖,重庆卷烟厂“龙卷锋”QC小组的成果也斩获二等奖。这是企业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整个重庆烟草工业的一次跨越。

为何同样一套流程、同样的QC工具,在不同企业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答案超越了方法论本身,指向了更深层次的组织理念与机制设计。

70efac50e31943b9952b6733a56c24d2.png

人才孵化器的逻辑

在很多企业,QC活动被视为生产任务之外的“附加题”,但在重庆中烟,它被定位为发现人才、锻炼人才、成就人才的“主阵地”。这一定位上的根本性差异,是其QC工作能够厚积薄发的第一个秘密。

“我们很早就意识到,QC小组是青年员工成长的最佳‘练兵场’,”一位参与QC工作多年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士一语道破天机,“一个完整的QC课题,就是一次项目管理、技术攻关和团队协作的微缩实战。年轻人在这里得到的锻炼,是任何课堂培训都无法替代的。”

这个“大平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是新员工融入团队、展现才华的“快车道”。对于刚入职的青年员工,QC小组提供了一个快速熟悉设备、理解工艺并与老师傅们并肩作战的机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能通过自己的贡献获得团队的认可,建立起职业自信。

其次,它是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一个QC课题的成功,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数据分析、懂项目管理、善于沟通协作。无论是最终斩获行业一等奖的涪陵卷烟厂“传奇”QC小组,还是重庆卷烟厂荣获二等奖的“龙卷峰”小组和黔江卷烟厂驱动力e+”小组,其成果报告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小组成员黄文俊,一位年轻的研究生,在“龙卷峰”小组活动中负责数据分析,他坦言:“这个过程倒逼我去学习和应用了很多跨领域的知识,对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大的提升。”

第三,它是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选秀场”。 QC活动为那些身怀绝技、乐于钻研的一线“高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QC平台,他们的隐性知识和宝贵经验得以显性化、标准化,并最终凝聚为专利和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这个平台,能够精准识别出这些“技术明星”,并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重庆中烟的QC评委队伍中,已有多人被选拔为重庆市乃至烟草行业的评审专家,这正是人才从平台中脱颖而出、反哺行业的最佳证明。

62659c052ee7477b96e53393e5f14492.png

累积效应的实践智慧

参天之木,始于毫末。重庆中烟QC工作的第二个“道”,在于其深刻理解并善于运用“由小见大、积微成著”的累积效应。

“我们不鼓励好高骛远,而是倡导‘小切口、大纵深、新突破’,”一位工厂负责人分享了他们的选题理念,“很多看似无法解决的大难题,往往可以被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切口’。只要我们把每一个小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最终就能撬动整个系统的改善。”

这种“小切口”哲学,在重庆中烟下属三个卷烟厂的案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例如,最终为重庆中烟实现行业一等奖“零的突破”的涪陵“传奇”小组,其课题的起点仅仅是“接装纸上的细微皱纹”。但他们深挖下去,发现根源在于上胶辊的锁紧装置这一核心部件。通过一次看似“微小”的设备改造,不仅解决了皱纹问题,还将上胶辊轴的更换次数从每年9次降为0,并由此诞生了一项国家专利。这个从最细微处着手,最终站上行业之巅的案例,是“小切口,大成果”最生动的诠释。

荣获行业二等奖的重庆“龙卷峰”小组,面对的是高速包装机“小盒粘贴不良”的顽疾。他们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是聚焦于“吸风孔堵塞”和“上胶量过小”这两个精准的“小切口”,通过增加正气吹风装置和优化涂胶孔尺寸等精巧设计,不仅大幅降低了缺陷率,其创新方案还被设备制造商采纳,直接推动了后续出厂设备的升级。

“这就是累积效应的力量,”一位资深QC活动诊断师评价道,“很多企业效益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非源于某项颠覆性的革命,而是来自于无数个这样由一线员工主导的‘小改小革’。当这种改善成为一种常态,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就会实现质的飞跃。”

d46f1b2ccbf44252b3e90b9700b2fcd7.png

机制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如果说人才平台和“小切口”哲学是QC活动取得成功的内因,那么一套精准有效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则是确保这一切能够持续发生的“大促进”。

重庆中烟QC工作的第三个“道”,在于其通过机制上的“小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全员的激情,激活了创新的“一池春水”。《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中的激励条款堪称点睛之笔,不仅奖励成功的QC成果,还创造性地设立了两个关键奖项:

一是“QC成果引进应用奖”。 该奖项专门奖励那些成功引进和应用公司或行业内优秀QC成果的小组。这一设计极为高明,它打破了“重复造轮子”的壁垒,鼓励知识的共享和快速复制,极大地加速了创新成果的推广和价值转化。

二是“QC活动推进与组织奖”。 该奖项将年度QC小组获得荣誉奖总额的30%,用于奖励QC活动的优秀推进者和组织者,即各级管理者。这一条款精准地切中了许多企业QC活动推行不畅的要害——中层管理者的动力不足。通过将管理者的收益与一线小组的成绩直接挂钩,它将管理者从一个被动的“审批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服务者”和“赋能者”,从而确保了QC活动能够获得自上而下的全力支持。

“这个机制设计的核心,是让创新活动中的每一个角色——一线员工、中层管理者、高层决策者都能从中获益,形成一个‘共创、共享、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一位企业管理专家分析称。

回顾重庆中烟的成功之道,QC小组活动早已不是一项单纯的质量改进工作,它已经升华为一个集人才培养、文化塑造和战略落地于一体的综合性价值平台。正是这个平台,将无数源于基层的“小切口”汇聚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成果”,将看似平凡的“小改革”转化为促进整体效能提升的“大变革”。这其中蕴含的,正是企业管理的厚积薄发之道。(唐勖)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