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碳、氢能“双能交会” 开启绿色新篇——第十九届榆林煤博会、第三届西部氢能博览会圆满落幕
新华财经北京9月17日电(记者孙广见 陆宇航 刘旭阳)煤炭革新启绿程,氢能聚链绘蓝图。近日,第十九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第三届西部氢能博览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圆满落幕。本次活动汇聚政府、企业、科研与金融等多方力量,围绕煤炭绿色转型与氢能创新发展展开深度对话与务实合作。
秋染塞上,绿动榆林,“双会”联袂,共谋未来。传统煤化工与新兴氢能产业交织共鸣,政策、技术、资本多重要素汇聚激荡,为推动西北能源结构转型、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和清晰路径。
高效利用 煤炭“改头换面”
作为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指出,国内能源行业需在“双碳”目标要求下重新审视传统产业过程,重构能源与工业体系,以“多能融合”为核心、能源技术革命为引领,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
针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形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武强建议构建“三足鼎立”中国特色新型能源战略体系:一是要把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消费作为重点,加以研究;二是要探索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调节技术和能力的研发;三是要重视主要能耗大户的提效节能措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氟氮化工新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吕剑表示,低碳发展催生了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为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目前榆林的精细化工产业占比低,发展空间广,且煤油气资源丰富,可有力支撑产业升级。
此外,在煤化工产业创新与绿色发展交流活动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发布了《碳中和目标下的煤化工新质生产力》智库报告,以“高质”“绿能”“零碳”三个关键词,对榆林煤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高速发展 氢能“前景无限”
氢能作为公认的“绿色能源”,长期受到成本和效率的制约,近年来,随着氢能技术不断突破,我国已经驶入氢能产业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指出,电解水制氢技术近期取得重大突破,单位耗电降至3.19度,显著降低绿氢成本。他还分享了山东“氢进万家”实践经验,通过建设氢能高速、氢能港口、氢能园区和氢能社区,形成完整应用生态,为榆林多场景应用提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阐释了天然氢的成因与成藏机制,介绍了全球勘探进展以及我国广东三水盆地的高异常发现。他建议将天然氢列为独立矿种,并透露内蒙古勘探井即将开钻,标志着我国天然氢勘探正式起步。
在氢能产业链创新合作交流活动上,国合能源(北京)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荣美发布的《中国及西部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趋势》智库报告称,榆林打通京津冀、连接长三角,将是我国“西氢东送”的重要节点。
在应用落地层面,陕西氢能超燃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凯华发布了100千瓦SOFC分布式发电系统。该系统在电堆生产、SOEC制氢、CO-SOEC共电解,以及SOFC热电联供四大业务板块的开发工作已经全面完成。榆林工厂今年年底将达到10兆瓦产能,明年达到20兆瓦的产能。该系统的发布标志着榆林在全国SOC产业中已位于领先地位。
金融活水 助力“绿水青山”
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离不开金融支持。本届大会还举行了氢能产融对接活动,不仅展现了陕西以及榆林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与广阔前景,也将推动更多项目落地、更多资本投入、更多合作达成。
北京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主任张芳表示,绿色金融可在‘制储输运’全链条装备制造、制氢、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氢能交通载具等领域发力,支持氢能产业链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质效,后续应当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省级相关领域专项资金支持作用,加大对氢能产业扶持力度;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层面各类扶持资金。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氢能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还应当探索建立氢能产业风险补偿机制。
在产融对接活动现场,宝鸡市、西咸新区、神木市、榆林高新区等陕西4个市县(园区)展现了优质的产业承载能力。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2家代表性氢能企业进行了内容丰富、亮点纷呈的路演,分享行业前沿动态与企业成果,传递合作需求,为后续对接奠定基础。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