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业务动态 > 正文

周延礼:“人工智能+保险”助力数字保险的应用场景高质量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2025年10月31日
阅读量:

10月27日至30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金融街举行。金融科技大会作为论坛年会特定板块,与金融街论坛同期举行。10月30日上午,由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金融委员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合作承办的“2025金融科技大会平行论坛——AI+金融专题论坛”以“智领未来金融科技创新”为主题,在中关村金融科技特色产业园举办。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延礼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人工智能+保险”助力数字保险的应用场景高质量发展的观察与思考的主题演讲。

周延礼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保险业务流程智能化升级,不仅提升业务效率与服务质量,更是从“精准定价”和“风险防范”两大核心环节赋能保险公司,解决传统保险定价粗放、风控滞后的痛点,有利于推动保险产品创新与个性化定制。未来应当从加强数据整合、建立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加强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强数据治理,并推动保险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筑牢数字保险发展根基。

7321478d129041fc8ba6d0858bea9ca3.png

图: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延礼

以下根据速记内容整理:

上午好!今日有幸出席2025年北京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科技大会,本次盛会备受全球瞩目、意义重大。人工智能作为关键前沿科技,正引领全球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接下来,我将围绕《“人工智能+保险”助力数字保险应用场景高质量发展的观察与思考》这一主题,从业务流程智能化升级、风险管理精准化变革、风险管控全流程覆盖及未来发展基石支撑四个方面,与诸位分享见解。

一、业务流程智能化升级

人工智能在保险业的应用备受重视,尤其在DeepSeek开源后,各保险公司加速推进技术融合。其通过提升业务效率、优化服务质量、解决客户关切的保障范围与业务内容问题,为行业注入新动能,具体体现在六大场景:

智能核保:依托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医疗报告,实现数据感知、逻辑推理到决策执行的闭环,显著缩短商业健康险核保周期。

智能理赔:以图像识别技术实现高精度自动定损,为疑难病例确诊、定价及医药支付提供支撑,如车险场景中AI可即时完成事故照片定损,破解理赔效率瓶颈。

保险产品快速生成:基于生成式AI的模块化“产品工厂”,可依据需求动态组合条款,高效生成标准化产品,提升客户对保单内容的认知效率。

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智能客服系统7×24小时响应,100%覆盖咨询需求,结合多维度数据调整风险定价与保障方案,通过适老化设计弥合数字鸿沟,践行普惠包容理念。

实现个性化服务:整合多维度数据,实现风险提价、定价及保障的动态调整,精准匹配客户需求。

强化普惠包容性:专为老年群体设置友好界面,切实缓解“数字鸿沟”问题。

二、风险管理的精准化变革

人工智能通过高效替代人工风险评估,凭借数据完整性实现风控能力跃升,在多维度为保险业赋能:

风险识别与防控:精准评估风险,实现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将传统粗放的人工管理模式升级为基于大数据的预测性风险分析,让AI在特定领域具备超前研判能力。

创新风险保障产品:生成式人工智能贯穿训练与推理全流程,为创新风险提供可量化保障。

提升销售服务质量:依托算法、算力、数据三大要素,精准解析用户行为特征,实现产品定向营销与差异化定价。

助力代理人能力提升:赋能代理人专业化转型,构建标准化、模块化、个性化成长路径,有效弥补寿险领域代理人规模从900万降至260万带来的服务缺口,强化销售终端服务能力。

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深度挖掘与模型精准迭代,在精准定价及风险防范两大核心环节实现突破,可7×24小时基于个人移动终端实时监测,解决传统保险定价中粗放型风险的滞后性问题。

定价逻辑转变:从“群体定价”转向“个体定制”,摒弃“一刀切”模式,实现“一人一价”,通过整合动态数据扩展定价参考因素,让保费动态调整、更趋精准。

模型技术革新:从“线性回归”升级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复杂AI模型可精准识别“因子交互风险”,避免“同年龄段同保费”的不合理情况,实现更公平的定价。

定价模式升级:从静态模式转变为实时调整,将保费与个体实时风险水平直接挂钩,让定价更贴合实际风险状况。

三、风险管控的全流程覆盖

人工智能推动保险业从理赔止损向全流程风险管理转变,通过数据维度拓展、模型优化与动态调整,实现精准定价,规避定价偏差导致的经营损失。依托事前预防、事中干预及事后反欺诈(尤其针对高发的电信诈骗),构建“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反诈”的闭环风控体系,在保障用户权益与管控经营风险间建立平衡,具体实践聚焦四大维度:

事前风控:通过历史风险数据分析建立预警模型,在投保阶段精准设定保险期限、识别风险保单,实施风险拦截机制,实现从被动承保向主动拦截的跨越;借助文件防伪、数据核验等技术识别虚假投保及人为欺诈,从源头阻截风险。

事中干预: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在风险发生过程中及时介入,实现从被动响应向实时减损的转变,有效控制损失规模;保险期间对潜在风险实施多维度动态监测与主动预警,提升防控效能。

产品创新:基于客户需求数据驱动产品设计,拓展保障范围,构建“保险+服务”生态体系;AI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战略价值,通过AI技术赋能全周期健康监测与干预,实现从事后理赔向全过程健康管理的转型。

服务优化:基于全流程风控举措实现个性化定价,提供定制化服务,持续优化客户保障体验。

四、未来发展的基石支撑

为推动“人工智能+保险”融合模式持续发展,需重点强化数据治理与人才培养两大核心支撑:

强化数据整合与标准化能力:汇聚多方数据构建完整性基础,通过技术处理实现信息提取与标准化,搭建客户数据平台;提升专业能力,实时检测、识别并处理错误、缺失及重复性数据质量问题。

构建数据治理闭环:兼顾存量数据与新增数据,关注市场预测数据关联,实现数据自动化上报,提升数据准确性与完整性;同步加强网络安全维护。

筑牢数据安全防线: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超前布局数据分级管理与差异化安全策略,防范数据泄露与滥用。

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投入,构建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依托北京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资源优势,培养兼具保险业务与AI技术知识的高精尖人才,扩大AI科技人才储备规模;借鉴国际人才培养经验,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与成长体系。

总之,保险业从人工向AI转型,需通过数据分级管理与智能防护筑牢安全基础,以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核心动力,这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我的发言至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