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乡村振兴 金融活水润泽千里沃野——第六届中国县域金融发展论坛暨第十七届村镇银行年会在穗召开
11月16日,第六届中国县域金融发展论坛暨第十七届村镇银行年会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以“AI赋能县域金融,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为主题,汇聚全国18个省份300余位金融机构高管、政府部门负责人及学界精英。与会专家围绕县域金融改革、数字普惠金融、村镇银行转型发展等核心议题深度探讨,为 “十五五” 时期县域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凝聚共识、擘画路径。
战略升维:县域金融从“覆盖”到“提质”的转型命题
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县域金融作为连接城市资本与乡村产业的关键纽带,正从“有没有”的覆盖阶段,迈向“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新周期。与会专家系统梳理行业发展成就,直面现实挑战,为行业转型锚定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会长杜志雄在致辞中系统总结了县域金融在服务网络覆盖、信贷规模扩张等方面的成就。他指出,县域产业结构单一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金融服务深度不够与人才短缺形成双重挤压等问题相互交织,制约了金融赋能实效。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形成合力,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难以奏效。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首届会长李东荣为县域金融发展锚定新坐标:“当前县域金融已基本解决服务覆盖'有没有'的问题,正迈向‘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新周期”。他指出,金融机构既要扛起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责任,也要把握金融科技带来的创新机遇,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有效赋能了县域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为了让金融服务覆盖全社会的普通群众,应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适配性,让金融服务真正触达基层市场主体。
聚焦涉农贷款痛点,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提出“三个温差”现象:农业贷款增速低于整体信贷、农户贷款可得性不足、农业科技融资占比下降。针对这些问题,他建议金融机构需适应乡村“熟人社会”特征,简化贷款手续、创新担保模式(如“整村授信”),建立农业科技孵化风险分担机制,同时优化涉农贷款统计口径,让数据更精准反映“三农”真实需求。
中国县镇金融智库专家廖有明基于对445家村镇银行调研数据发布相关工作总结与建议。调研显示,村镇银行监管指标总体居于银行业中等水平,“做小做散”定位更清晰,场景金融探索初见成效,但也面临发展区域不平衡、合规风险、数字化水平低等问题。他建议,村镇银行应强化党建引领、接入“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平台”、关注央行“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并呼吁各地监管部门在村镇银行减量增效政策指引下,避免“一刀切”重组,要给予差异化支持。
路径探索:科技赋能与协同联动的破局之道
面对县域金融转型痛点,与会专家结合实践案例,从模式创新、技术赋能、区域协同等维度,提出一系列实操性路径建议。
经济金融学家、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白钦先以佛山南海农商银行为例,肯定了“财政-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南海区政府财政投资3.8亿元,连续十年财政分红每年超8000万元,南海农商行10余年发放乡村振兴贷款超1600亿,形成“财政赋能金融、金融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他呼吁扩大此类模式示范效应,避免“政策性金融商业化、商业性金融政策性”的异化倾向。
广东金融学院校长易行健分享研究成果,以“数字政府建设、普惠金融与居民消费”为主题,揭示数字政府作为新型治理工具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他建议加快政务数据共享,打破“数字政府”建设中面临的“部门数据壁垒”问题,深化数字政府与普惠金融联动,尤其关注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适配需求,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张照新结合“千万工程”经验指出,乡村振兴已进入“片区化、组团化”阶段,如北京“百千工程”、福建“千村示范”等,金融机构需构建“一县一策”服务体系,通过银团贷款、政策协同满足片区开发大额资金需求,从“资金提供者”向“产业伙伴”转型。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杨德勇发布“县域金融竞争力评价”成果,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县域融资规模堪比中西部地市;资金外流,造成“穷人给富人做嫁妆”等问题,建议赋予地方更多金融改革自主权,但需要避免当前地方政府出现对农信社、村镇银行“一刀切”式机构重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宁薛平分享了“科创+资本”驱动的上海农业现代化路径。上海在崇明、金山等区形成了AI+农业装备的智慧农业、张江“种谷”的种源农业、横沙新洲示范区的生态农业,通过“12+X+1”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全链条发展。“上海方案”通过科技创新引领、金融资本赋能、政策制度保障的三元协同,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周钢在谈到金融机构如何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确定性机遇时指出,金融业依托数据积累优势,可通过构建行业级数据集,抢占AI应用生态主导权。以DCMM、AIMM等国家标准为例,展示标准化行为如何转化为征信依据、授信工具,推动“光智贷”“粤质贷”等金融创新,这是典型的金融与标准的融合实践。
本次论坛大会明确了县域金融的核心定位,又扎根行业实践,破解了村镇银行转型、数字赋能、风险防控等实操难题,形成三大核心共识:一是需坚守“支农支小”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需以数字技术为抓手,提升服务效率与普惠性;三是需强化多方协同,构建“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联动机制,为农业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金融动力。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