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银行业研究 > 正文

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民营银行发展之路——“防风险强监管背景下民营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闭门研讨会召开

新华财经|2024年09月29日
阅读量:

新华财经北京9月29日电(梁月贞)民营银行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和发展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表现。在防风险、强监管的背景下,为更好助力民营银行积极稳妥推进数字化发展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数字金融合作论坛与深圳香蜜湖国际金融科技研究院、梅州客商银行于近日在广东省梅州市联合举办“防风险强监管背景下民营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闭门研讨会。原中国银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以及全国19家民营银行高管代表到场参会。会议回顾过去十年民营银行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入探讨防风险强监管背景下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就下一步民营银行把握发展机遇、坚守服务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4691f8a956d1414d8cff4603a5cf1e98.png

自2014年国家批准第一批5家民营银行成立到2024年,我国民营银行数量已经达19家。十年来,民营银行以丰富和完善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为初衷,以金融科技为驱动,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通过股权结构的创新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监管协作与风险防控的创新尝试,在服务大众小微、创新金融科技等方面起到了探索先行的作用。当前,民营银行正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主业主责、做好“五篇大文章”,取得积极成效。中国银行业协会调研显示,超半数民营银行2024年上半年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贷款平均利率较2023年继续下行,其中有3家民营银行降幅达到或超过1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末,19家民营银行的总资产达2万亿元,存款规模达到1.34万亿元,贷款规模达到1.28万亿元。

相较十年前,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监管、市场和技术环境发生了不少变化:宏观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监管政策突出强监管防风险,市场竞争进入存量博弈,金融科技飞速发展。会议指出,要看到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三“不变”:一是调动民营资本积极性目标不变,二是坚持金融服务普惠性质不变,三是丰富金融产品和体系、推进金融改革方向不变。未来,我国经济将逐渐向“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转化,民营银行要以更强的市场应变能力更好契合市场需求,以数字化能力支持风险控制和业务创新。要把握低利率环境下民营银行资金成本劣势缩小的机会,发挥监管部门规范非银行机构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持牌机构优势。

会议指出,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民营股东背景和体制机制等因素,民营银行发展除了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面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压力,还面临着内部治理难度较大、经营压力加剧和资本补充困难等问题和挑战。

为助力民营银行实现防风险强监管背景下高质量发展,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民营银行发展之路。这既离不开民营银行的差异化经营与创新实践,更离不开监管部门的差异化引导和规范。

从民营银行差异化经营与创新发展看。一是聚焦主责主业,以特色化经营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民营银行要因地制宜聚焦特色化、差异化业务,加大对区域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坚守市场定位的前提下,推进业务结构及客群结构优化,持续改善自身盈利能力。二是提升数字化能力,以金融科技优势赋能内部治理和外部展业。从内部治理看,民营银行可将数字化建设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主动防范技术应用系统风险、数字化转型战略风险。从业务赋能看,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提升数智化服务水平,重塑服务客户的深度与广度。

从民营银行差异化监管和规范来看。一是正视民营银行群体的特殊性,实施差异化监管。民营银行发展不应走传统银行的老路,要加强对民营银行的重视程度,针对民营银行与中小银行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监管,为其提供更多创新机会与渠道。二是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变化,适当调整监管政策,落实“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要求,将助贷机构纳入监管,规范互联网平台流量变现的做法。要总结和吸取民营银行发展的失败教训,提高监管政策的针对性。

 

编辑:张骐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