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银行业研究 > 正文

“金”染银龄美 养老更无忧

中国城乡金融报|2025年05月07日
阅读量:

2024年5月,我国出台首份农村养老服务总体性部署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并对有效满足“失能照护、医康养结合、助餐、探访关爱、学习娱乐等突出服务需求”进行了着重部署。

一年过去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成效如何,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金融机构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城乡金融报》记者对山东、福建、广东等地部分金融机构服务智慧养老项目、农村养老机构等发展,助力农村老人实现从“养老”到“享老”跨越的相关做法进行了采访调研。

顿顿热乎饭 餐餐都可口

中午11点刚过,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姬家峪村的“长者食堂”便飘出了浓浓的饭菜香气。71岁的李兆花和几位老姐妹如常前来就餐。“今天有炝炒圆白菜,牛肉炖粉条,真不孬!”站在干净明亮的玻璃窗外,李奶奶看着这可口的菜品很是舒心,“这里的饭菜天天不重样,一顿饭才花几元钱,我再也不用每天为吃饭的事发愁了。”

在点餐窗口边上,86岁的朱曰祥老人正在通过农业银行的智慧支付设备刷脸支付,整个过程流畅便捷。朱大爷笑着说:“真方便,我也会用高科技了。”这个由金融科技赋能加持的养老助餐点,已成为当地老年人每天都离不开的重要场所。在就餐时唠唠家常,饭后还可以坐在适老化桌椅上打牌、下棋,这里不仅帮老人们解决了吃饭问题,更丰富了业余生活。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凸显,其中,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题的呼声最为强烈。

沂源县的实践便是解决老年群体“就餐难”问题的有益探索。2022年以来,沂源县以“一村一策”的形式打造“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长者食堂”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如今,农业银行的智慧就餐系统已在沂源县246处长者食堂上线使用,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就餐的便捷度。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一餐一饭中彰显民生温度。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老年人口大省,“长者食堂”服务模式是山东省针对农村年轻人外出、老年人留守的情况探索出的养老服务新路。山东省依托农村实际,在县、乡、村探索建立“村里建得起、老人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综合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并嵌入长者食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

“许大爷,我们给您送餐来啦。今天吃的是红烧肉。”送餐员小吴一边敲门一边说。许大爷是一位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居住在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南三村。许大爷表示:“我出门不方便,雇保姆也不现实,感谢幸福院每天给我送来这么营养可口的饭菜。”据了解,史口镇通过在各村居设置助餐哨点,让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就能解决吃饭难题。

如今,吃得营养、住得舒心、活动丰富,这样的老年生活,在山东农村地区并不鲜见。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增加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地制宜出台扶持政策,长者食堂、幸福院食堂陆续建成,让农村老年人过上了“顿顿热乎饭、餐餐都可口”的幸福“食”光。

上门来助浴 养老不离家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家洗个热水澡,只是一种生活常态。但对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的范自伟老人来说,这曾是一种奢望。

范阿伯今年75岁,身患重度残疾,行动极为不便。他所在的山区农村,房屋大多是老式砖木结构,不具备洗澡条件。在范阿伯的认知里,山区养老本就困难重重,洗澡更是难上加难。

“你好,阿伯想洗个澡,能派护工上门吗?”接到范阿伯女儿打来的电话,大田县夕阳红闽中康养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很快就来到了范阿伯的家中。护理人员熟练地安装好助浴机,设置充气浴床并注入温水,一个安全舒适的洗澡环境很快就搭建好了。

依托大田县创新探索推出山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老人只需拨打电话,护理人员就能上门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等服务。如今,很多和范阿伯一样的乡村老人,都过上了“吃饭有人管、生病有人治、洗澡有人帮”的舒心日子。

在大田县夕阳红闽中康养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持续提供支持。农业银行福建三明大田县支行积极助力该中心建设,为其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这种金融支持不仅体现在康养服务中心的建设上,还延伸到了养老产业的多个领域。

目前,大田县家同老年人养护院建设正酣,其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大田县养老机构不足的局面。农业银行为其量身定制了综合融资方案,发放了15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大幅降低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融资成本。

将养老床位“搬”回家,把专业服务“送”上门,让老年人养老“不离家”——在金融机构的助力下,大田县以信息平台为载体,采集老年人的需求信息,与千余家医疗、家政、餐馆、商场等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打造形成“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据大田县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居家养老需要关注三项重点——居家适老化改造、配备智能监测设备以及专业护理和服务上门。在大田县,这些项目主要由政府‘兜底’,再由企业落地执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形成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协同的良好局面。”

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这些老年人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已被各级政府纳入政策部署。作为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的重要抓手,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作用。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金融力量的持续助力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更好地满足居家照护需求。

康养更专业 服务到床边

漫步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的绿道上,只见茂林修竹,绿意盎然,宛如天然“氧吧”。水头药王谷生态康养度假中心(以下简称“康养中心”)就坐落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凭借“中医药+医养+康养”的创新模式,为入住这里的城乡老人带来了全新的养老体验。

今年87岁的郑伯,此前和女儿郑女士一家生活在一起。随着年龄增长,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郑伯病情越来越严重。郑女士平时既要上班,又要照顾父亲,忙得焦头烂额。自从入住了康养中心,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里有护工照顾,隔壁就是水头镇卫生院,看病好方便。老爸住这里,我放心好多。”郑女士的话语中充满着感谢与安心。在这里,郑伯得到了专业的照护,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从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到启用新建的医院大楼,从缺乏中药房到开设中医特色科室,从做好本地养老服务到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众多城乡老人前来理疗,水头镇走出了一条医养结合的康养产业发展之路。

2022年8月,康养中心与水头镇卫生院新院同步开建。康养中心建设初期,资金短缺一度制约了项目进展。农业银行广东清远分行积极介入,发放固定资产贷款,并配套结算、代发工资等一揽子支持,为项目建设注入动能。

目前,康养中心服务人数超12万人次。“以前跑去广州看病,如今跑回水头治疗”,这一现象反映了佛冈人对当地医疗水平的认可。74岁的广州老人戈伯也对这里的服务赞不绝口:“白天在隔壁的卫生院看诊中医专家,晚上在康养中心做针灸推拿,我腰疼的老毛病缓解了很多。”他计划在这个粤北小镇康养一个月。

放眼全国,各地也在大力提升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完善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河南省漯河市以智慧养老平台为载体,构建集需求、调度、服务、评价、监管于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江背镇高寨村老年协会对60岁以上老人建立档案并进行分类,对孤寡、失能、高龄、多病老人实行定点帮扶、定期探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推进村级互助养老,开展农村社区“一老一小”双龄共养,建设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床位……

如今,在金融机构的积极助力之下,各地各部门不断探索有效措施,补齐农村养老短板,让越来越多专业优质的养老资源向乡村老人的身边、床边、周边聚集,养老服务的精准度和覆盖面持续提升。

“长者食堂”里热气腾腾的粥饭,让乡间“银龄”生活更暖;随时上门的助老服务,让老年生活难事不难;金融不断补齐服务短板, 让农村养老更无忧,为乡村振兴添“金”彩。(岑婷婷 张敏)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