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山东济宁两会聚焦:“新动能”起势,老枝、新枝都“开花”
随着十强产业的发力、“数字引擎”的赋能,济宁这座在主动转型中蓄能增势的城市,也正以蹄疾步稳之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蝶变,助推全市新旧动能转化加速向前迈进。
新华财经济南1月13日电(步遥 孔茜)无论是昔日废旧矿区变身为百亿元年产值的制造业小镇,还是鲁抗、山推、荣信等13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一年来,“新动能”已成为济宁的一大高频词。
随着“十强”产业的发力、“数字引擎”的赋能,济宁这座在主动转型中蓄能增势的城市,正以蹄疾步稳之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蝶变,助推全市新旧动能转化加速向前迈进。
主动转型蓄能,新兴产业崛起
2022年,从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制造业强市的济宁,正“大抓创新,大抓产业”,助力传统产业涅槃升级,助推新生产业快速崛起。济宁一批传统产业企业因“新动能”焕发了新活力,得到了新发展,机器人产业崭露头角,涌现出珞石科技、天河科技、水泊焊割等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华力机电1家省瞪羚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推进,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泰山玻纤(邹城)公司、辰欣药业等多家企业成功解决了40多项技术难题。
机器人产业快速崛起,是济宁市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坚持优存量和强增量协同发力的一个生动剪影。围绕“十强”产业中的“231”先进制造业,济宁筛选19条关键产业链,绘制细化29个产业链图谱,并分链条明确了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链主型企业,推行“群长+链长制”,实施企业攀登、千亿技改、企业上市、要素保障、企业家培育五大工程,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济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转型发展积厚成势。济宁市7个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创新能级显著提升,新动能新经济充满活力,已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企业574家,并获评国家创新型城市。
“科研+资金”助力,企业涅槃升级
新旧动能转换离不开创新发展这一动力源。
山东通佳机械有限公司携手国内知名高校,设计出IV型储氢瓶。难题解决、产品问世背后,少不了“两图谱三平台”搭建研发成果转化这一桥梁。两张图谱一张用于搜集本地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技术难题,一张用于汇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
在此基础上,济宁市还着力打造“综合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专利导航平台及产学研合作活动”三个平台,一头连高校,一头通企业,双方实时发布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和互动式交流,快速、高效、便捷地找到供需契合点,打通了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济宁已绘制发布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7个产业领域“创新图谱”,收集整理企业技术需求535项、产业共性技术需求259项、涉及国内外150余所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达到1131项,签订合作协议141项、项目总研发投入达23.4亿元。
济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打铁还需自身硬。政府性担保机构要提升服务能力,资本金必须壮大。为此,济宁市于2022年4月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改革,“集团+子公司+分公司”的新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已初具规模,实现了市域内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全覆盖。
此外,在坚守准公共定位的基础上,济宁市将政府性融资担保财政代偿补偿范围由支农支小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以下,扩大到单户1000万元至3000万元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