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政府管理 > 正文

专家学者共论杭州萧山跨湖桥文化传承与发展

新华财经|2024年08月08日
阅读量:

近日,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篇幅约28万余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一舟一世界》发布。

在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一条独木舟在遗址厅里静静“停泊”。它长约5.6米、最宽处约52厘米,厚度约2.5厘米,距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独木舟,也被誉为“中华第一舟”。跨湖桥遗址于1990、2001和2002年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并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华第一舟”就是在2002年11月出土的。2004年,跨湖桥文化被正式命名。

8da81db53cb549189561b8e6b3e58d2c.png

图为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近日,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篇幅约28万余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一舟一世界》发布,在湘湖畔,来自人文、经济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该书及萧山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进行深入交流讨论。

“《一舟一世界》体现了文与史的结合,古与今的结合,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清晰梳理出了萧山文脉,理性剖析其深刻内涵。”浙江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表示,该书从八千年跨湖桥文化一直写到当下,展现了萧山从古到今发展史,也映照了萧山未来。

今年正值跨湖桥文化命名20周年,关于跨湖桥文化传承与保护,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专家、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杭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张建庭建议要进一步加强跨湖桥文化传承保护: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渠道传播湘湖、跨湖桥、独木舟文化,让它们走出萧山、走向世界;二是持续推进对跨湖桥文化的深入研究,系统化、有条理地做好传承发展,将跨湖桥文化打造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样本文化;三是积极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便对跨湖桥文化进行更好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跨湖桥文化代表了萧山历史的厚重,由“潮”而来的“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是萧山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成为了新时代浙江精神的重要内涵。在中国美院教授、杭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施加农看来,自古以来,面对钱塘江的汹涌潮水,历经多次城区被淹的考验,萧山人始终迎难而上,这正是“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的经济建设能够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背后亦是萧山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一舟一世界》不仅是对萧山文化基因的解读,更是对八千年生生不息、百折不挠、勇立潮头萧山精神的记录。”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说。

近年来,萧山持续深入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推动跨湖桥文化、古越文化、运河文化等转化发展,同时,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建立萧山特色文化标识体系,不断擦亮文化品牌,以文化赋能萧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萧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萧山将以《一舟一世界》的发布为契机,不断提炼丰富文化内涵,为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毛越、张文杰)

 

编辑:郭子涵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