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政府管理 > 正文

浙江杭州的这家“小食堂”如何打开基层治理“大窗口”?

新华财经|2024年10月17日
阅读量: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在蝶园社区食堂开展探索,通过“社会合作型”渠道,联合辖区园区单位,打通老年人就餐服务最后一公里,利用家门口的“小窗口”,搭起为民服务的“大舞台”。

作为居民家门口的新就餐场所,社区食堂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关系居民生活的民生大事。近日,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在蝶园社区食堂开展探索,通过“社会合作型”渠道,联合辖区园区单位,打通老年人就餐服务最后一公里,利用家门口的“小窗口”,搭起为民服务的“大舞台”。

中午十一点,蒋村街道蝶园社区食堂,餐厅的各个档口已经上菜,老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来。“红烧肉烧蛋,娃娃菜,一个豆腐汤,再拿两个馒头吧。”陶奶奶和老伴是这里食堂的忠实粉丝,她熟练地点起了餐,老伴便找了个就近的沙发位置坐下。

自从今年5月社区食堂正式营业开始,陶奶奶老两口每天都会坐一站公交车来吃午饭,“这里又方便又好吃,老年人还有优惠,一个人一顿饭10块钱就能吃饱吃好。”陶奶奶说道。

“能不能让这个社区食堂发挥更大的用处?”在面向老年人“营业”了一段时间后,蝶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主任江佩有了更多的想法。就在九月初,社区食堂门前多了一个黄色和蓝色相间的醒目立牌,上面写着“蒋村小哥食堂”。

老年食堂向年轻人开放,除了让吃饭这件“小事”变得热闹,让餐厅更有人气外,更为餐厅的持续性经营提供了可能。“年轻人的消费力比较强,我们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炒菜、小锅菜,比外面餐厅价格实惠,才能吸引他们长期来,餐厅也因此实现一些盈利。”餐厅负责人汪海斌介绍说。

社区食堂的运营蕴含着蒋村街道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巧思。三级时间错峰就餐,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用餐需求,最大化利用食堂空间;在专属的就餐区域放上老年人需要的沙发卡座,圆桌形式更能够营造出舒适、温馨的用餐环境,让来者感受到家的温度;而实行差异化收费,不仅是对老年人和新就业群体的关怀,更是小食堂得以实现微盈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5月8日开业至今,蝶园社区的老年食堂日均客流量达700-800人次,营业额逐月增长,不仅做到了不需要额外补贴,更实现了盈利。从一个“吃饭的地方”发展为赋能基层治理的载体,蝶园社区食堂在公益性、共享性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机制。

 

编辑:黄楷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