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预付金”制度 为定点医疗机构运转注入“强心剂”
近期,国家医保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医保基金预付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统一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定点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赋能助力。
近期,国家医保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医保基金预付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统一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定点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赋能助力。
高位推动 完善预付金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付金(以下简称“预付金”)是医保部门年初通过预付部分医保基金的方式帮助定点医疗机构缓解医疗费用垫支压力而设置的周转资金。近年来,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河北、浙江、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新疆8省份出台了全省预付金政策。2023年,全国63%的统筹地区向定点医疗机构拨付预付金881亿元。医疗机构普遍反映,预付金有效缓解了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保障了医疗机构现金流,让医疗机构更加专注于医疗服务本身,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从各地反馈来看,医疗机构普遍反映预付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缓解了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就像给医疗机构的资金链条注入“润滑剂”,保障了医疗机构现金流的稳定。在稳定的资金环境下,医疗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比如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引进优秀的医疗人才等,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落地实施 多地医疗机构受益
医保基金预付制度在多地落地实施为医疗机构的稳定运营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江苏部分地区,医保基金预付金的拨付为医疗机构带来了显著变化。一家三甲医院负责人介绍,当地依据医疗机构上一年度住院医保月平均结算额确定预付金数额,并于次年1月准时拨付至医疗机构。以某医院为例,其因上一年度住院医保月平均结算额较高,所获预付金在年初及时到位,为全年运营筑牢了资金根基。凭借这笔预付金,医院的运营状况得以改善。在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方面,资金的及时供应确保了医疗服务不受物资短缺影响;同时,医院有余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并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
湖北也在实施医保预付金制度过程中取得了突出成果。过去,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需长期垫付高额医保费用,资金回笼缓慢,运营压力巨大。但自从医保预付金制度实施后,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资金占用压力明显减轻。以部分医院为例,有了预付金,医院在支付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费用时不再捉襟见肘,大大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局面。
浙江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情况也在医保基金预付制度助力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紧张,每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季节性疾病高发,常因资金不足而在药品储备和医疗资源调配方面力不从心。医保基金预付制度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极大保障了基层医疗服务的稳定性,确保当地居民随时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缓解医疗机构运营资金压力,国家医保局将“及时结算合规医疗费用”作为硬性条件,简化结算环节,全国超九成的统筹地区已经能够实现按月及时结算医疗费用。国家医保局将会同财政部指导地方做好预付金管理工作,坚持将“预付金”作为“赋能金”,加快推动三医协同,助力医药行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进一步助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宁婧)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