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高新区联盟大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7月22日,2025年长三角国家高新区联盟大会在江苏苏州举行。
新华财经南京7月23日电(孙琦峰)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已迈入整体跃升新阶段,但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仍是亟待突破的短板——这些技术瓶颈背后,实则是关乎国家产业发展与安全的重大需求。
7月22日,2025年长三角国家高新区联盟大会在江苏苏州举行,为长三角地区加快技术转移转化、协同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带来了新活力及动能。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何年初、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博,长三角三省一市36家国家高新区代表,诸多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代表参会。
长三角地区经济活力优、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目前,长三角地区GDP总量已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的24.6%,区域内万亿级城市达到9个,占全国的1/3。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长三角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何年初表示,长三角的国家高新区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作用举足轻重,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重点关注的区域,而长三角高新区联盟必将成为促进跨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贡献力量。
刘博认为,长三角国家高新区联盟在各地区协同推动下,必将发展成为促进长三角科创合作、科产融合的重要孵化器和推进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跨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关村跨界创新联盟理事长刘辉在会上发表主旨报告,以“从科技创新到跨界创新”为主题,系统阐释了破解“卡脖子”难题的系统性方案。报告聚焦讨论:如何推动入园企业建设跨界创新思维、提升企业跨界创新能力;如何在跨界创新体系下,推动跨界创新联盟科研院所资源向长三角发展。以中关村跨界创新联盟为例,该联盟汇聚300余家国家级科研院所、近600位科研院所负责人及院士,联合众多企业与科技服务机构,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合作,有效实现了人才、创新与产业的有机衔接。
针对长三角创新发展,刘辉提出四项具体建议:一是强化入园企业跨界创新思维培育,提升企业创新实践能力;二是推动联盟科研院所资源向长三角集聚,赋能区域创新发展;三是增强科研人员对长三角创新生态的认同感,夯实人才根基;四是建立健全创新容错机制,鼓励大胆突破边界探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跨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刘辉在会上发表主旨报告(火炬中心长三角中心供图)
据悉,长三角国家高新区联盟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和火炬中心指导下,由长三角区域内的国家高新区共同发起成立。联盟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导向,通过整合多元化资源,构建“平台共建、产业共链、生态共享”的创新共同体,促进长三角高新区之间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联盟秘书处则设立在火炬中心长三角中心。
编辑:苏航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