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力聚合”筑牢应急管理安全防线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机制创新强统筹、科技赋能提效能、基层治理固根基,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落地见效,在巴蜀大地书写了应急管理“四川答卷”。
作为全国自然灾害多发省份,四川省常年面临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的复杂形势。近年来,四川省深入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机制创新强统筹、科技赋能提效能、基层治理固根基,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落地见效,在巴蜀大地书写了应急管理“四川答卷”。
机制整合:灾害应对“攥指成拳”
面对灾害防控压力,四川以理顺应急管理“指挥体系”为切口,通过三层机制建设,把分散力量拧成一股绳。
首先是搭建“总框架”,强化统筹调度能力。四川成立由省长担任主任的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下设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等4个专项指挥部,实现“统一领导、分类施策”。2024年甘孜康定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四川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高效统筹决策,立即调度各成员单位协同作战,有力有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为灾害处置争取了宝贵时间。
光有统一的指挥体系还不够,预警准不准、信息通不通,直接影响了应对速度。为此,四川建立精准预警机制,通过部门协同研判、精准靶向推送,提前精准提示风险。以今年森林高火险期为例,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会同公安、林草等部门(单位)组建实战化专班,每日综合“气候、物候、工候”数据,精准研判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区)火险等级,点对点提示高火险预警区,对发现的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到位,实现从问题发端到落实终端的闭环管理。
预警之外,灾害发生时各部门能否“抱成团”更为关键,尤其在汛期,山洪和地灾常“结伴而来”形成“灾害链”。针对这一现状,四川创新推出汛期联合值守机制:将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三部门工作人员集中办公,每周由一个部门牵头轮值,共同值班、分析灾情、发布预警、进行调度。
科技赋能:让防灾救灾更精准高效
如果说机制整合搭起了应急管理的“架子”,那么科技创新就是灵活的“帮手”。第36届国际减灾日“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主题,与四川的实践不谋而合。四川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投资韧性建设的抓手,把科技用在灾害防控的关键环节,让预防更准、救援更快。
在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中心,基于地理空间和数据信息的应急指挥“一张图”呈现开来——它融合了全省灾害隐患点、救援队伍位置等40余类关键信息,无论是山洪隐患点还是前置救援力量,都能“一图尽览”,有效提升了信息汇总和精准指挥能力。如今,“一张图”的高效便捷模式正探索向基层延伸应用。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为例,当地依托市级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搭建起镇级“3+1+N”应急管理平台,将“一张图”核心功能直接下沉至乡镇层面。
在森林草原防火领域,科技发挥的作用更明显。针对全省主要林区地形地势复杂,林火行为变化快,扑救难度大等实际难题,积极探索新质装备在火场复杂环境中侦察、通信、物资投送等实战能力。例如,2024年3月15日雅江县发生森林火灾时,除了卫星监测,四川还调度了AG600水上飞机、新舟60固定翼飞机参与灭火,甚至尝试使用了机器狗、无人直升机等。“现在有了这些设备,不仅灭火快,还能减少救援人员的风险。”参与过该次灭火的某消防队员说。
目前,四川还推进一批应急科技项目,其中“灾害现场智能化识别研判”项目格外关键,它专门针对抢险救援中常遇到的信息难汇聚、数据难融合等问题下功夫,通过技术攻关实现自动识别受损房屋、中断道路等灾情,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决策支撑。
强基固本:把安全防线扎到群众身边
无论是机制整合还是科技助力,最终都要靠基层落地。四川把应急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乡镇、社区,让每个村庄、每个社区都有“能扛事的人”,每名群众都懂得一些应急知识。
针对基层应急工作“没人抓、抓不实”问题,四川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在中等及以上风险乡镇优化设置应急管理机构,充实专兼职力量,乡镇(街道)统筹强化应急管理及消防工作并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应急力量分散、责任不清的问题。
注重“应放之权”与“应赋之能”相结合,突出安全生产日常督促检查职能,四川省应急管理厅配合省委编办研提乡镇履职事项清单37项,发挥48个试点乡镇的示范作用,确保赋权事项放得下、接得住。
除了建队伍,四川也十分注重社会面的宣传教育,通过“节点集中宣传+日常精准推送”的方式,让防灾减灾技能走进千家万户。今年以来,该省对6万余名基层社区干部、48万余名企业“一把手”赋能培训,84.6万余人次基层从业人员接受安全技能教育;组织面向基层的抗震救灾实战演练,5个重点市(州)和23个县同步联训参演,9000余所中小学开展避险演练。
如今在四川,不管是深山里的村庄还是城市里的社区,都能看到应急防控的身影。这些举措实实在在守护着群众的平安,让巴蜀大地在面对灾害时多了一份从容与底气。(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