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政府管理 > 正文

山西岢岚县:一粒红芸豆的“酱”心突围

新华财经|2025年10月30日
阅读量:

一款创新添加当地特产红芸豆的酱油产品,从岢岚县高家会乡走向市场,不仅为传统调味品注入新活力,更承载着“中华红芸豆之乡”寻求产业突破、带动农民增收的探索与希望。

在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一场围绕红芸豆的产业创新正悄然推进。一款创新添加当地特产红芸豆的酱油产品,从岢岚县高家会乡走向市场,不仅为传统调味品注入新活力,更承载着“中华红芸豆之乡”寻求产业突破、带动农民增收的探索与希望。

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

岢岚县素有“中华红芸豆之乡”美誉。独特的高寒山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出品质优良的红芸豆,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13万亩左右,年产量约2万吨。然而长期以来,当地红芸豆产业多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附加值低,产业效益未能充分释放。

“我们的红芸豆品质优良,但不能只停留在原料端。”高家会乡红芸豆产业专班负责人倪小平表示。此前“红芸豆相思饼”的成功试水,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新思路。这一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家家户户厨房里不可或缺的酱油。

尽管酱油市场竞争激烈,但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健康、特色、高品质的产品正迎来新机遇。能否将岢岚的红芸豆与这一巨大市场结合?“在酱油酿造中添加红芸豆”的大胆构想由此应运而生。

半年攻关解锁风味密码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充满挑战。酱油酿造是复杂的生物发酵过程,在传统配方中融入红芸豆,在技术上是一大难题。

“传统酱油酿造以大豆为主,添加红芸豆后,菌种选择、温度控制、发酵周期等核心参数都需要重新探索。”负责技术攻关的山西农业大学功能食品研究院院长郭尚介绍。为此,高家会乡携手山西古晓味业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力量,组建了联合实验室。

经过半年反复试验,科研团队对原料预处理、制曲、发酵等环节精准调控,最终找到了红芸豆与传统原料协同发酵的最佳工艺路径。该工艺采用天然晒露发酵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精准控制发酵环境,使红芸豆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稳定在0.8g/100ml以上,高端产品超过1.0g/100ml,达到特级酱油标准。专业检测显示,红芸豆酱油不仅鲜味出众,更富含钙、铁、锌等微量元素。

“五统一”模式保障农户收益

产业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惠及农民。红芸豆酱油产业从起步就建立了稳定的联农带农机制。

在种植端,当地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核心,推行品种、技术、质量、订单收购和仓储物流“五统一”模式。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确保农民种植的红芸豆销路稳定、收益可观。

“以前种豆子,价格随行就市,心里没底。现在跟合作社签了订单,种子、技术都有人指导,收获后直接送过去,价格稳定,我们踏实多了。”一位参与种植的农户说。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原料品质要求,又将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实现利益共享。

a16da9a514d845b5805b51bf89be3cef.jpeg

图为酱油生产车间(山西古晓味业食品有限公司供图)

在生产端,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企业负责研发与标准化生产,合作社统一收购原料并承担部分销售,农户专注于绿色种植。初代产品面世后,高家会乡天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批量采购2400瓶,通过工会福利、土特产店等渠道试水市场,首战告捷,相关销售收入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小酱油酿出“新希望

目前,红芸豆酱油问世一个月,销售额达5万余元,其市场潜力和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这款产品成功将岢岚的红芸豆从区域性特产,升级为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品牌溢价的调味品,为全县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岢岚县委副书记赵超表示:“红芸豆酱油项目的成功,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依托特色资源禀赋、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构建全产业链条,从而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产业发展新路径。”而这条新路径的最终成果,正体现在村集体发展的账本里和农民增收的喜悦里。(杜佳欣、张珂萌)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