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观察 > 正文

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有何不同?

新华财经|2021年11月17日
阅读量:

北交所服务对象突出“更早、更小、更新”,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将形成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和成长阶段相符合的市场生态,同时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协调发展,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普惠金融之路。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闫鹏 杜康 孟盈如)自15日开门迎客后,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北交所是新三板市场化改革深化的成果,又作为中国首家公司制交易所,未来发展与沪深交易所有何不同呢?

分析认为,北交所服务对象突出“更早、更小、更新”,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将推进形成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和成长阶段相符合的市场生态,同时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有机联动,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协调发展,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普惠金融之路。

突出“更早、更小 、更新”服务特色

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开市,81只首批上市公司成交95.76亿元。相比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单日万亿元级别成交额,北交所服务对象突出了“更早、更小、更新”特点。

全国股转公司数据显示,北交所81家首批上市公司涵盖25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大部分属于行业细分领域的排头兵,17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11月12日,71家从精选层平移而来的公司平均市值不足30亿元,2020年平均营收为5.13亿元。

从平均市值、营收、募资金额等多项指标看,北交所上市公司明显低于主板沪深上市公司,较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也有不小差距,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特色鲜明。

“北交所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形成特色的关键是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框架下,准确把握市场定位,不断提升市场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契合度和适配性。”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徐明说。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秘书长何龙灿表示,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坚持错位发展,专注“更早、更小、更新”,这不仅为新三板挂牌公司进入北交所带来机遇,而且大大增强初创公司上市预期,让投资者更愿意跟投,企业融资、股权激励等可行性提升。这种机遇属于全国所有创新型中小企业。

贯通场内场外多层次资本市场

更好理解北交所的发展,需要放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的背景之下。

新三板运行8年多来,尤其是在2019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中,服务定位聚焦中小企业,市场结构层次递进,融资交易灵活多元,初步形成了市场特色,奠定了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交所的坚实基础。

与沪深交易所不同,北交所仍是新三板的一部分,与基础层、创新层一起组成“升级版”新三板,坚持“层层递进”的市场逻辑。

“北交所依托新三板多层次结构,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搭建完成孵化上市公司的产业链。而且在现行企业上市机制下,北交所横跨场内场外两个市场,可谓真正贯通多层次资本市场。”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相对于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来源于创新层,公司培育和治理已比较规范,而且新三板7000多家挂牌企业让北交所上市储备资源更为丰富。

业内普遍认为,北交所开市是中国资本市场又一重要里程碑,将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枢纽,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共同构建贯穿南北、开放多元的资本市场新格局。

基础制度更具包容性和精准性

北交所脱胎于精选层,在发行上市、融资并购、公司监管、证券交易及投资者适当性等基础制度改革中更进一步,与沪深交易所相比,充分体现错位、包容、灵活、普惠的市场特点。

记者梳理发现,北交所已先后配套制定51件业务规则,连同证监会发布的北交所发行上市、再融资、持续监管3件规章及相关的11件规范性文件,共同构建起一套能够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和成长阶段相符合的北交所制度规则体系。

其中,最令市场关注的上市标准兼顾覆盖不同类型、规模和行业企业,设置四套进入条件,企业符合其一即可,更具包容性和精准性。首批10只北交所上市新股几乎清一色选择更为“容易”的标准一。

“对于发行上市市值、盈利要求更低,是北交所区别于科创板、创业板最大的不同点。”领中资本管理合伙人黄岩认为,过去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于细分领域,其市场规模相对受限,而且成长周期相对较长,常常达不到上市要求,北交所让其融资便利性提高,也进一步畅通了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退出渠道。

正如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所言,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揭牌开市,是新三板市场运营8年多来,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资本市场普惠金融之路的新起点。

可以预期,北交所将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不断总结市场运行实践,持续深化改革,围绕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目标,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