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观察 > 正文

网红螺蛳粉发源地另一面:工业化催生”柳南现象“

新华财经|2021年12月07日
阅读量:

血液中蕴含浓郁“工业基因”的柳南区正锚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以争创“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城区”及“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为抓手,扎实稳健推进产业、城乡、人居三融合。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柳南“呼之欲出。

新华财经南宁12月7日电(分析师王立芳  翁晔)随着“网红”螺蛳粉越来越火,其发源地柳州市柳南区的知名度也水涨船高。而作为广西传统工业强区、柳州工业经济排头兵的柳南区,它的雄心却不仅仅在做好“小米粉大文章”而名扬天下。血液中蕴含浓郁“工业基因”的柳南区正锚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争创“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城区”及“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为抓手,扎实稳健推进产业、城乡、人居三融合。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柳南“呼之欲出。

田间变车间农民变工人    凸显产业融合“柳南标杆”

第一本预包装螺蛳粉生产许可证、第一家具备出口资质的企业、广西第一批特色小镇柳州螺蛳粉小镇……拥有螺蛳粉产业发展历程中多个“第一”的柳南区,通过生产一袋螺蛳粉的轻工业,一头挑起乡村振兴,让田间变成车间,另一头挑起服务业延伸,形成30万人的从业规模。

位于柳南区太阳村镇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千亩标准化稻螺种养示范基地里,科研试验田、生态养殖新模式试验田、种螺繁殖区、稻螺标准化生产区、休闲垂钓区一应俱全。作为柳南区螺蛳粉原材料螺蛳的生产示范基地,这里每年可为螺蛳粉生产企业提供优质螺蛳约1000吨。

同处太阳村镇的柳州螺蛳粉小镇会客厅是螺蛳粉小镇景区的核心,如今已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必经地,参观完现代化的螺蛳粉文化展示厅,“嗦”一碗地道的“网红”螺蛳粉,再拿出手机到网店轻松下单,传统小吃即时走向天南海北。

在螺蛳粉小镇里的螺蛳粉生产集聚区内,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正在为年底的销售旺季备货。无菌车间里,流水线两侧的工人手脚麻利地将已真空包装完毕的花生、酸笋、鹌鹑蛋等料包分拣装袋;车间的一角,销售“小姐姐”正在直播间热情地介绍自家招牌产品……

6月17日,在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螺蛳粉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直播销售螺蛳粉。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jpg

6月17日,在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螺蛳粉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直播销售螺蛳粉。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近年来,柳南区将螺蛳粉产业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以工业化思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积极实践取得丰硕成果。2019年,螺蛳粉小镇景区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2020年9月,以柳州螺蛳粉小镇和柳南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基础,柳南区螺蛳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如今,柳南区已建成广西最大的麻竹种苗繁育基地、广西第一家螺蛳种苗繁育中心、柳州市木耳产学研合作技术研发示范基地,“百乐竹笋”“金太阳田螺”“正兰米”“宏华鸡蛋”等一批螺蛳粉原材料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螺蛳粉原材料种植、养殖标杆。按照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模式,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不断壮大,入驻关联企业34家,预包装螺蛳粉日产量约200万袋,高峰时期可达250万袋以上。2020年,柳南区袋装螺蛳粉线上销量达28亿元、同比增长超40%。

柳南区委书记马空介绍,围绕螺蛳粉产业,柳南区已基本实现“一产接二产连三产,二产向一产、三产延伸,三产向一产、二产渗透”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柳南区将着力打造产业深度融合示范区,坚持工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促进产业链之间深度融合。

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工业化理念谱写“柳南变奏”

“广西工业看柳州,柳州工业看柳南”。工业是柳南区的命脉所在、优势所在,辖区内集聚了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等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巨头,相应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完备。作为柳州市“十四五”规划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双核之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工业发展是柳南区“十四五”期间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广西威翔机械有限公司的淋雨试验间里,技术工人正在对产品做最后的防水测试。这家由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企业,主要生产柳工机械的驾驶室。正值冲刺全年经营目标之际,得益于柳工的数字化运营管理,广西威翔依托柳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供应链协同云”,打通与其相关的200多家企业信息渠道,实现产销协同。

近年来,柳工加速布局数字产业,为柳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上云”,不断构建产业链新生态。柳工推进数字化转型,为制造类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也是柳南区全面实施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的缩影。

11月21日,在广西柳州一家农机企业,工人在甘蔗收获机生产车间忙碌。新华社发(黎寒池 摄).jpg

11月21日,在广西柳州一家农机企业,工人在甘蔗收获机生产车间忙碌。新华社发(黎寒池摄)


未来柳南将继续全面实施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持续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育品牌、拓市场,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汽车、食品、建材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闯出一条符合柳南实际、具有柳南特色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力争五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00亿元、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0%。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柳南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3.07亿元,同比增长12.5%,在柳州增速排名第一。其中,柳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93.12亿元,同比增长13.6%。

“我们将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持续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马空表示,柳南区将加快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催生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硬科技产业新业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产城人融合让生活更美好  “两区同创”提升“柳南温度”

以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坚持带领群众实施“退桉改竹”,新种笋用竹2.5万亩,有效调整农业结构,修复土壤环境;建设建成农村新居700套,3000多村民住进“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这是柳南区按照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要素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螺蛳粉小镇建设的缩影,也是柳南区不断提升区域产、城、人融合发展水平的生动实践。

7月4日,在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百乐村,种植户黄继华在竹林里采挖甜竹笋。新华社发(黎寒池 摄).jpg

7月4日,在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百乐村,种植户黄继华在竹林里采挖甜竹笋。新华社发(黎寒池摄)


“十三五”时期,柳南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二五”末的525亿元提升至600亿元,人均GDP连续五年超10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位居柳州各县区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15年的30908元、15870元增长到2020年的44449元、24956元。

如今的柳南区,有极具年代感的上世纪红砖老厂房,也有世界一流的工程机械研发中心;有记得住乡愁的千亩稻田和万亩竹林,也有现代化的产业集聚区生产线。

柳南区区长肖源介绍,按照同步创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城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两区同创”)的部署,未来柳南区将不断提升“产城人”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有效激活科技、人才、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全面推进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新型发展平台建设,争取在城乡一体化实现新突破,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落到实处。

“要全面完成‘两区同创’目标任务,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马空表示,柳南区将发扬 “敢为人先,开放包容,争创一流”的柳南精神,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奋力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新城区。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