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数字化改革提升农村普惠金融获得感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地区,浙江省丽水市近年来开启新一轮以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为目标的金融改革新征程,围绕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等重点任务先行开展改革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
新华财经杭州2月9日电(记者吕昂)作为全国率先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地区,浙江省丽水市近年来开启新一轮以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为目标的金融改革新征程,围绕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等重点任务先行开展改革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借助金融科技等数字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当地农村金融服务越来越有获得感。截至2021年7月末,丽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562.4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1.02%,金融数字化改革为推进丽水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获浙江全省“十二连冠”作出了积极贡献。
聚焦特色产业 农村普惠金融找准突破口
丽水市松阳县是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典型县域。作为全国著名的绿茶产地,松阳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3.45万亩,茶产业从业者超过10万人,约占当地人口四成以上,辖内的浙南茶叶市场更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之一。由于当地茶农分散的茶园规模小、缺少抵押物,普遍面临融资瓶颈,该县近年来将支持茶产业融资需求作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突破口。
人民银行松阳县支行行长蒋政介绍说,结合茶产业链的特点,当地的贷款需求多样而富有个性,茶农、茶叶加工企业、茶商的融资金额、时点、用款周期各不相同。为此,当地通过区块链技术,以茶叶质量溯源金融IC卡为载体,记录茶农、加工户、茶商的结算交易信息作为银行授信核心指标,据此发放茶产业链纯线上信用贷款,实现茶产品质量管理、产业链资金闭环及秒批秒贷。
据了解,前端茶农通过溯源系统,以刷脸和刷卡方式向农资公司实名购买农药;中间流通端加工户通过茶青溯源APP,从茶农处购买采摘好的茶青;销售端茶商则在浙南茶叶市场通过专用溯源电脑和刷卡机具,向加工户收购完成加工的成品茶。由此,从种植、加工再到销售,每次刷卡与溯源信息同步采集,目前已累计交易超245万笔,交易额177亿元。
据负责该系统开发与运行的中国银行松阳县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已发放2.8万张茶叶质量溯源金融IC卡。基于该系统及数据创新的“茶商E贷”线上贷款产品,结合大数据模型授信、区块链数据校验方式,能够实现特定场景下关联交易的额度核算与风险管控,针对疫情影响下茶叶干囤、资金回笼慢和周期性产大于销的市场浮动也有相应算法,从而能高效测算并提供产业链各环节的融资需求。目前,“茶商E贷”累计投放595笔,贷款总额1.29亿元,不良率为零。
用好金融科技 提升普惠金融“数智”能力
除了在松阳县等多地开展茶叶等特色产业“生态区块链贷”试点以外,丽水市近年来还广泛聚焦金融科技运用,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提升。一是组建丽水市信用信息服务平台。2009年,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自主开发“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实现农户信用信息电子化建档。为进一步提高信息采集效率、优化平台服务功能,丽水市在“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基础上启动“丽水市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并于2018年9月正式上线。该平台是实现个人和企业信息采集全覆盖的信用信息平台,集60多项功能于一体,实现市场监管、税务、法院、社保、农村产权、电力公用事业等政府部门和银行机构信用信息共建共享,18-60岁农户、农村企业、农村经济组织等涉农主体的信用信息电子建档全覆盖,为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信息数据支撑奠定了基础。
二是推进丽水市域外“两小”(小超市、小宾馆)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丽水市域外小超市、小宾馆经营是当地人广泛从事的特色产业,仅域外小超市全国已达5万余家。为解决域外“两小”贷款难、贷款贵问题,该市启动开发系统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小超市、小宾馆经营数据信息共享,通过降低银行机构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等信贷成本及信贷风险,为丽水市域外的小超市、小宾馆提供收单结算、信贷融资等服务。
三是全面推进“无感授信、有感反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目前,丽水市农信系统将除民间借贷、贷款逾期、案件诉讼等负面清单外的20-65岁农户全部纳入授信清单。农户无需提供任何资料、无需填写任何表格即可获得相应额度的信用贷款授信。在完成“无感授信”基础上,银行采取上门走访、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将授信结果反馈至农户,并及时将服务工作同步到户、到人,农户通过手机银行等就可实现信用贷款随借随贷。目前,丽水全市3万元以上额度的农户信用贷款授信行政村覆盖率100%、符合条件农户覆盖率100%。
坚持普惠理念 推进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坚持“不等不靠”原则,持续创新。下一步,丽水市将围绕创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的新征程,持续强化金融领域数字化改革,提升农村普惠金融获得感。
一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丽水市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中已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管理子系统”,完成全市近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建档工作,并设立了覆盖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以上家庭农场的培育池,组织金融机构精准扶持。下一步,该市将组织金融机构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开展重点支持名单主体走访对接,加强培育池主体经营情况监测和融资对接,并积极推进“首贷”业务拓展和专属产品集中推介,配套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保证和增信方式的创新,持续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模式。
二是深入推进数字信贷模式。丽水市前期已在云和县探索启动“数字生态贷”模式,以林农的公益林补偿收益作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评定的核心指标,为林农提供线上办理、随借随贷信用贷款服务,实现公益林补偿收益融资“最多跑一次”。云和现有公益林80.42万亩,据估算,该模式可为云和林农提供14亿元的信贷资金。从全市来看,丽水市有重点公益林1163.3万亩,约占全省1/3,如全面推开该模式,可撬动资金151.09亿元。下阶段,丽水市将在全市九县(市、区)范围内全面推广该模式,同时将在地役权补偿收益等领域推广复制,有效提升数字信贷覆盖面,提高农户融资便利度。
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深化区域金融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守“金融为民”初心,坚持普惠发展总体思路,推进金融产品和模式的迭代升级,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当地将重点抓好农村产权融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服务站、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特色金融创新工程的扩面增量提质优化,通过数字化改革赋能,为全国探索出可持续、可推广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