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山东农商行当好农村金融主力军服务乡村振兴

新华财经|2022年03月21日
阅读量:

山东农商行系统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围绕信贷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开展整村授信推进普惠金融,下沉金融资源畅通服务渠道,去年累计发放乡村振兴贷款2500余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超8600亿元,有效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新华财经济南3月21日电(记者贾云鹏)作为山东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山东农商行系统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围绕信贷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开展整村授信推进普惠金融,下沉金融资源畅通服务渠道,去年累计发放乡村振兴贷款2500余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超8600亿元,有效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围绕信贷需求 创新金融产品

“真没想到,凭借一张保单,就轻轻松松贷到了款,财政还给贴息。”看着银行卡上到账的100万元资金,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肉羊养殖户石彪很高兴。“之前我进了一大批幼羊,眼见饲料行情见涨,急需一笔资金购进饲料。这笔贷款到了账,我终于可以安心了。”石彪说。

利津县盐窝镇有肉羊养殖传统,是“黄河口滩羊”的主产区,养殖规模位居山东首位、全国前列。2019年,利津县被确定为山东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县”,利津农商银行建立“党建+金融”服务模式,签署党建共建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风险配套补偿基金,创新推出“黄河口滩羊贷”“农业保险贷”等产品,赋能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利津农商银行已发放滩羊贷款超6亿元,推动了盐窝镇黄河口滩羊绿色生态养殖发展。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孙开连说,山东农商银行系统坚定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市场发展定位,围绕乡村振兴信贷需求,已形成五大系列59款乡村振兴信贷产品体系。例如,聚焦“产业兴旺”,创新推广“农耕贷”“家庭农场贷”等21款兴农贷系列产品;聚焦“生活富裕”,创新推广“惠农消费贷”“乡村旅游贷”等19款富农贷系列产品。

截至去年底,山东全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8613.2亿元,较年初增加近600亿元,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凸显。在有“黄河粮仓”美誉的齐河县,当地农商银行通过“强村贷”“农耕贷”等信贷产品,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加工企业等涉农主体解决资金需求,推动粮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目前,齐河农商银行已发放涉农贷款70.23亿元。

烟台栖霞市有“中国苹果之都”之称。当地农商银行围绕苹果这一特色产业,在苹果销售旺季组织30支“红马甲”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大小市场,每支服务队配备“一名客户经理+一名柜员+一台移动设备”,帮助客商和老百姓面对面进行货款交易。同时,配齐网点智慧柜员机、村农金员农金通设备、客商移动POS机等电子机具,延伸柜面服务半径,打造百姓身边的苹果专业银行。

开展整村授信 推进普惠金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重“面子”,还要有“里子”。山东全省农商银行系统与全面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相结合,聚焦“乡风文明”,创新推广“拥军贷”“乡村好青年贷”等6款先锋模范贷产品,助力培育乡村新风。

青州农商银行与该市全面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信用工程、积分管理等结合,创新线下联合评议和积分激励机制,建立正面道德账本和负面行为清单。把乡村好青年、好儿媳、“最美庭院”示范户等模范典型纳入数据库,将群众文明善行量化成积分“存储”,个人荣誉越多、积分越高,授信额度越大,利率优惠越大;将有扰乱社会治安、参与“黄赌毒”等负面行为的,暂时予以“冻结”。

通过“一加一减”,为守信者授信、让有德者有得,引导村民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在此基础上,青州农商银行依托智慧营销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将18周岁到60周岁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适龄人群,全部给予基础授信额度,实现普惠金融由“广覆盖”向“全覆盖”的转变,形成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以文明信用创评为基础、以普惠金融为目标的“无感授信”利民惠农服务模式。

如今在青州,农民无须提供担保、无须跑网点、无须提供纸质资料,即可实现“一机在手、一点就通”,随用随贷、随借随还,农户授信用贷由“最多跑一次”进一步突破成为“一次不用跑”。截至去年底,青州累计为34.37万名居民授信196亿元,人均授信额度5.7万元,783个村庄实现整村授信,约占全市适龄授信人口的72%。其中,打造的100个示范村中,可贷农户授信覆盖面达到100%。

在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垦利农商银行设立的普惠金融宣传站,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社区居民送去暖心金融服务。运行一年时间,宣传站已组织各类主题营销活动、外拓走访240余次,发放营销宣传单页2500余份,完成客户咨询5500人次。优质服务换来了农民的信任,目前,杨庙社区普惠金融宣传站的个人储蓄存款金额已达1819.88万元,较去年年初新增1075.37万元;日均存款金额达到1829.50万元,较去年年初新增1284.10万元。

下沉金融资源 畅通服务渠道

“在家门口就能取钱,不用过黄河大堤,银行服务送到家门口了。”日前,家住菏泽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的谢静娥老人说,以前取钱要过黄河大堤到5公里外的银行网点,如今社区银行离家不足500米。

走进六合社区银行,智慧柜员机、移动办贷PAD、24小时存取款一体机(CRS)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不出村即可办理存贷款等金融业务。同时,针对留守儿童和老人等特殊群体,社区银行开展常态化走访,主动上门提供金融服务,并赠送少儿百科、农业生产技术等书籍。

围绕农民需求,延伸金融服务。山东全省农商银行在农村按照“服务农户500户左右、服务半径3公里左右”的标准,已设立了4.8万个村级金融服务点,让农民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

山东全省农商银行系统还通过金融干部挂职、“金融村长”驻村等制度,零距离、面对面解决乡村振兴金融需求,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去年末,山东全省农商银行已累计选派4435名优秀干部到乡镇(街道)、村(居)挂职,打造省市县三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5187个;两万名客户经理驻村办公,为6.91万个村提供定时定点金融服务。

济宁市农商银行选派139名优秀管理人员到济宁市辖乡镇脱产挂职副镇长,发挥好地方政府“金融参谋助手”的作用,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挂职人员发挥了政银合作“联络员”、三农发展“服务员”、普惠金融“宣传员”、创业致富“指导员”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人才“活水”。东营市农商银行利用社区和银行营业网点多、分布广的优势,选派优秀干部在社区和营业网点设立“党员会客厅”“党群面对面工作室”等服务阵地,零时差传递党的声音、零距离倾听群众诉求、零障碍解决实际困难。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