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雷山:“传承+创新”让非遗共享市场
雷山县是全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被列入全国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雷山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在传承与保护中,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帮助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财经贵阳4月18日电(记者肖艳)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拥有“苗绣”“苗年”等15项国家级、13项省级、19项州级、18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雷山县自2018年被列入全国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以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在传承与保护中,将非遗资源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帮助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技艺“嫁接”:非遗藤编与眼笪加工厂的相遇
戴着口罩、袖套,围上围裙,手拿铁钎穿过孔洞,将仿藤勾在铁钎一端往后一拉,牢牢固定……在雷山县宏鑫工艺品加工厂拉花区,工人们正在编织机前用仿藤编织眼笪。
“这些产品可以用来做隔断、吊顶,也可以用做装饰,去年总产值约800万元。”加工厂创办人杨国超是雷山县级非遗藤编技艺的传承人,在他看来,藤编技艺已经从祖祖辈辈流传的“吃饭手艺”变成了真正的产业。
杨国超和妻子之前在浙江谋生,一次偶然的机会,用青藤编来种花的花篼被义乌一位生意人相中,并建议他申请外观专利。受到启发的杨国超和妻子在2018年返乡创业,带着老家几个村民开始了编花篼。在雷山县支持下,他加入合作社成立了加工厂,当年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多人就业。
“刚开始,毕竟是纯手工制作,每日产量十分有限,品控也跟不上。”为寻求更多发展机会,杨国超到广东佛山考察市场,发现了和藤编技艺相通的眼笪编织产业。但当地从业人员老龄化,断层明显,年轻人不愿意做。“雷山正好有大量的搬迁户劳动力待就业。于是我和当地的朋友合计,他负责订单,我负责生产。”考察回来后,杨国超就开始花篼和眼笪“双管齐下”,生产也变得规范化、规模化。
现在,工坊每天都有100来人做工,有稳定订单后,还在县外开设了工厂。“工人以女性为主,计件工资,最多的一月能拿到6000多元,平均在4200元左右。”实现盈利后,杨国超又把利润全部投入新的厂房建设。“之前仿藤原料都是客户邮寄,有时物流不及时影响工期。我引进了仿藤生产线,生产线开工一天要消耗三吨原料,能解决约1000人就业。”
为鼓励杨国超扩大非遗产业规模,雷山县还统计了全县各乡镇闲置的校舍、办公用房、劳动力供他筛选。杨国超透露,目前加工厂正在和全球知名家具生产商接洽,有望成为其代工厂之一,届时产业规模可达一年几十亿元。“10个车间今年底要建成,稳定用工500人左右,车间入村。其他地方都是用工荒,我们是在家门口解决就业。”杨国超说。
变身“潮流”:从民族传统走向市场定制
走进雷山县铜鼓广场旁的锦鸡绣业公司门店,记者注意到,和其他传统民族服饰店不同,这个店里的产品显得有些“洋气”:带有苗族刺绣的小方巾、有织锦图案装饰的围巾、“小清新”风格的刺绣帆布包……
“这些大多是改良过的产品,更能适应全国的市场。如果全是传统的苗绣服饰,客户群体就小了很多。”负责人甘小芝说,从公司成立开始,她就有要从传统走向市场的想法。
甘小芝是黔东南州的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2012年加入合作社成立了公司,有了一个展示店面,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了一个就业车间,还在村里建了一个研学基地。“我们采用订单式生产,客户提供原材料与设计图纸。现在正在做一个40万元的定制订单。公司固定用工35人,每年平均下来带动200人就业。”
虽然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织锦这些传统技艺,但甘小芝也曾对母亲说出“我可以学,但我长大后不会再穿这种传统衣服”的“狠话”。后来,一段外出学习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
“去外省学习参观,发现雷山很多服饰、绣片被国外以廉价购买并展览出来,而其中很多特殊绣法的绣片,在雷山当地甚至已经找不到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本身就是我们的东西,我们现在反而落后了。”越是深入了解,甘小芝越是认识到保护好本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重要性。
甘小芝说,最开始的外贸订单就是客户看到政府制作的宣传片联系上她的。她也希望民族文化能够吸引更多人,让苗族文化元素能通过定制更加融入社会生活。慢慢地,手艺就做成了产业。
“现在,我们服装类是和一位苏州设计师合作,还和一位国外的设计师合作设计包;小件设计则主要是靠十多年来的积累。有时,也会从顾客的定制要求中摸索出一些新意。”甘小芝说,产品不仅有她和设计师的创意,有时绣娘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会有新的灵感,“织锦刺绣在雷山可以说遍地都是人才。”
据她介绍,一个绣娘平均每天收入约100元。虽然这两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失去了一些外贸订单,但去年产值仍达到了300万元。
发展带动传承:从文化到产业需持续发力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非遗保护,雷山县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提质转型发展的意见》《雷山县银饰刺绣产业发展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手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扶持政策文件,还推荐传承人到各地参加创意班、非遗与乡村振兴等培训。
2014年,雷山县紧抓全国第一批非遗数据化试点机遇,全力开展苗医药等非遗数字化建设工作。目前完成非遗数字化保护建设2000多个数据,通过国家数据录入969个;还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工作,并选取了11所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
目前雷山县建有工艺品加工生产非遗工坊50余家,其中20家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18家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统一管理,开设了70多个非遗产品产销点。据不完全统计,传统手工艺的不断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5000多名群众参与生产,获得增收。
在采访中,相关人士建议,要真正实现非遗产业化,还需注重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更多地实现“非遗+创新”。他们提出,非遗是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对市场的观察,适应市场才能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要有品牌意识。部分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现在市面上苗绣、银饰等非遗产品很多,但都各自为战,缺乏真正有影响力、代表力的品牌。市场从业者普遍缺乏品牌意识,仍需政府部门引导。
三是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建议相关部门不仅从传统角度对非遗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宣传,也注重从其商品角度进行宣传,助力非遗产品更好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