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发展贡献经验 浙江民宿业迈向共富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浙江民宿行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全省民宿业带动就业约20万人、年总营收超100亿元,成为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极和“诗画浙江”的旅游金名片。
新华财经杭州9月26日电(记者吕昂)经过多年发展,浙江民宿行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全省民宿业带动就业约20万人、年总营收超100亿元,成为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极和“诗画浙江”的旅游金名片。浙江先行先试引导民宿行业规范发展的探索,更为全国民宿行业发展国家标准的出台贡献了参照经验。
从新兴业态到共富产业 规范发展贡献“浙江经验”
日前《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民宿业发展首次有了“国标”指引。该标准起草单位包括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其中,浙江省作为国内民宿发展的先行者,在“国标”起草制定中贡献了诸多“浙江经验”。
浙江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把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根本任务,采取多种政策促进民宿发展。近年来,浙江先后发布并实施了《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制定了《浙江省乡村民宿提质富民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推进浙江省民宿(农家乐)助力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开发民宿动态管理系统,每年发布民宿“蓝皮书”,培育文化主题(非遗)民宿,开展民宿转型升级微改造精提升等行动,并帮助民宿业主拓宽营销渠道、增加客源。
基于政策引导、规范发展,浙江民宿产业逐步实现多维度跨越式发展,从不被关注、不成规模的新兴业态,加快发展为振兴乡村的朝阳业态,成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
据统计,浙江全省公安系统登记在册的民宿已有近2万家,其中特种行业许可证持有率高达96.5%,总床位突破30万张,带动就业近20万人。经过近五年的标准引导,浙江全省累计评定等级民宿858家,包括白金宿52家、金宿138家、银宿668家。类型不同、各具特色的民宿遍布浙江的古镇、村落、高山和海岛,成为展示浙江乡村生活的美丽窗口。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最新发布的“国标”对整个旅游民宿行业发展意义重大,让行业监管者把握方向有据可循,让民宿业者提升服务有对标的细则条款,让消费者选择民宿有辨别标签,同时为经营者、监管者、投资者提供行业发展的参照方向,将有力助推民宿业成为展示中国乡村美好生活的亮丽风景线,也能更好地赋能乡村民宿成为具有浙江标识度的文旅“金名片”。
业界认为民宿发展需警惕“三无”问题
业界认为,当前国内旅游民宿业发展迅猛,但也存在诸多值得警惕的问题和隐患。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一级调研员吴健芬等专家看来,首先是“无主化”问题。依照“国标”要求,旅游民宿是指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然而,近年来的“民宿热”吸引了资本、创业者跟风入局,部分民宿项目存在层层转包、盲目扩张现象,甚至“无中生有”兴建而来,与本地风貌几无关联,旅游民宿不同程度背离了初衷。
其次是“无核化”问题。“国标”提出,“民宿主人应参与接待”“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设施设备维护保养等管理制度”等,旅游民宿的核心应当是服务,是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体验。然而在以往的行业实践中,部分民宿动辄投入百万元设计费用、千万元改造费用,却拿不出像样的早餐、没有干净舒适的客房、做不好公共区域的消毒……若民宿业主介绍民宿产品时只强调建筑是哪位设计师的“大作”、用的是哪国品牌的设施,却谈不出服务理念和当地的文化体验,那么这样的项目只是套用了民宿“外壳”而缺乏文化内核。
三是“无序化”问题。一些地方对于一个村庄是否适合引入民宿业态、最大承载量是多少、客源市场有无前景等要素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规划,对于一家民宿是否属于旅游民宿的合规范畴、该不该建、要不要改等判断缺少通行的依据,导致部分地区旅游民宿建设“一哄而上”但效益惨淡。
业界认为,此次“国标”详细规定了民宿经营管理的条件、规模、安全、卫生、防疫、环保等各项要求,规范了建筑装修、客房设施、厨房与餐厅、公共休闲设施、布草间、消洗间、卫生间等建筑和设施的细化标准,明确了民宿主人服务、日常接待服务、定制化服务等概念,厘清了旅游民宿等级划分具体条件和划分办法,既有“紧箍咒”、又有 “路线图”,为旅游民宿建设提供了明确方向,也有效地为地方主管部门提供了“方法论”,有利于各地民宿行业规范、健康成长。
多措并举为民宿行业纾困解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两年浙江民宿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如何有效纾困帮扶民宿从业者成为浙江文旅部门高度重视的要紧事。今年6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民宿行业纾困解难的若干意见》,结合浙江民宿行业实际,提出了加强金融支持、支持稳定岗位、促进就业创业、推动持续发展4方面15项具体指导意见,通过务实举措助力民宿行业攻坚克难。
在金融助企方面,浙江提出发挥民宿行业协会作用,遴选一批信誉好、符合条件的等级民宿(农家乐),动态筛选行业“白名单”,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及时将“白名单”企业推送给金融机构,并进一步加大民宿企业减费让利力度,各类手续费应免尽免、应减尽减。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开展留住一线员工的“民宿稳岗贷”专项信贷业务。
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浙江提出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对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招用2022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参加失业保险的民宿企业,可按每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扩岗补助。
此外,疫情以来,浙江文旅部门还引导组织了“千万红包游浙江”、民宿特卖直播等一系列活动,帮助浙江民宿业主拓宽营销渠道,增加客源。全国民宿主人大会等行业管理交流活动的举办,也为民宿行业抱团取暖搭建起沟通平台。
随着近期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文旅部门表示,浙江会进一步将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标志性产品、旅游富民的战略性抓手、乡村振兴的牵引性业态来谋划打造,用创新思维踏出一条求新、求变、求实的乡村民宿发展新路径。
据了解,根据《浙江省乡村民宿提质富民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浙江将推动乡村民宿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浙江成为中国民宿旅游目的地、中国民宿发展样板地。到2022年底,浙江全省将累计创建等级民宿1200家、民宿集聚区50个、文化主题民宿200家(其中非遗主题民宿不少于1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