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安徽蒙城:“一块田”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新华财经|2022年11月11日
阅读量:

从“户均一块田”到“一村两作区”,农业大县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将“一块田”改革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举措有机结合,探索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

新华财经合肥11月11日电(记者王菲)在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村集体带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怎样增收成为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问题。从“户均一块田”到“一村两作区”,农业大县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将“一块田”改革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举措有机结合,探索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

 “三不变”破解农地“细碎化”难题

蒙城县拥有耕地面积216.4万亩,土地“细碎化”特点突出、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一度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

“开展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按土地‘肥瘦’不同划分等级将土地承包到户,户均承包土地6块以上、最小地块面积不足0.1亩,被群众称为‘巴掌田’‘皮带田’,农户之间由此产生的承包地纠纷时有发生。”蒙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冯怀宇说,当地农村耕地“细碎化”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农业适度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

为突破土地“细碎化”的束缚,蒙城县在依法依规、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创新开展户均“一块田”改革:将农户地块与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相结合,各户互换并地后形成“一块田”,以确权颁证的方式予以再确认。

蒙城县在“一块田”改革中坚持“三不变”原则:农民承包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原村民组承包范围不变,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

冯怀宇说,户均“一块田”改革后,垄沟、水渠等得以减少,农户承包的耕地由原来的每户6至10块变为1块,全县增加耕地面积32.4万亩。

以“一块田”改革为契机,蒙城县加快高标准农田改造,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95.03%,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26.33万亩。

“良田连片,好种好收,我们流转了500多亩地实行机械化作业,由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我们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亩产提高到近1400斤。”蒙城县双涧镇团员家庭农场主张自兰告诉记者。

结合各村实际,蒙城县在“户均一块田”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一村两作区”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改造,将全村耕地统一划分为‘自种区’和‘流转区’,为愿意种地的283户农户规划2559亩统一连片的‘自种区’,其余3790亩则作为‘流转区’,由村集体引进13个种植大户实施规模化种植。”蒙城县双涧镇阜西村党支部副书记乔丽君说,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当地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降本增效。

在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坛城镇楼山村等行政村,当地依据自身条件采取“小田变大田”模式,整村推进土地流转。由村集体创办现代农业股份制合作社,鼓励农民“带地”“带机”“带资”入社,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农户实现每亩地年收入1000元以上。

从“小农户”到“大市场”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蒙城县约有4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超过20万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增收’亟待破题。”冯怀宇说。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蒙城县探索实行“服务统筹、种肥统供、植保统防、农机统配、订单统销、灾险统保”的“六位一体”农业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事托管主体、承包农户签订综合农事托管服务合同,开展粮食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助力小农户融入大市场。

“社会化服务贯穿了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从种到收省力省心,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更加科学高效,保障了粮食的品质。”在三义镇梁桥村流转了7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胡凯告诉记者,村集体统筹社会化服务,提高了议价能力,不但降低了种地成本,还从源头保障了种子、农资和服务的质量。

“分工的细化对社会化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蒙城县治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治海说,通过公开竞标,他们为当地6万多亩土地提供农事托管服务。合作社还开展跨省作业,每年的农事服务收入超过千万元。

目前,蒙城县开展“六位一体”社会化服务的面积达83.7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3%。该县推行“六位一体”社会化服务小麦完全成本保险,保险覆盖率达91.66%,进一步端牢了粮食饭碗。

蒙城探索带来的启示

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好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是关键。蒙城县以改革促发展,探索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带动小农户融入大市场,激活农业新动能。

——政府引导与基层创新相结合

蒙城县“一块田”改革探索经历了先“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过程。从2010年起,该县乐土镇双龙村村民自发协商,创新开展土地互换并块。在尊重基层农民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及时总结经验、科学引导,结合地方实际补齐农业发展短板,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蒙城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选择村“两委”班子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民组先行试点,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改革范围。受访基层干群表示,在推进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户与社会化服务组织之间的“连心桥”。改革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分散的小农户得以组织起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明显减少。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受访农业专家认为,从“户均一块田”“一村两作区”到“六位一体”社会化服务,蒙城县持续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将“一块田”改革与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健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等改革举措有机结合,不搞“一刀切”,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观能动性,有效推动了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