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助力稳就业保民生
失业保险作为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基础,是就业服务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专家建议,未来应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纳入到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新华财经北京3月24日电(记者张斯文)就业是民生之本。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五次提及失业保险。业内人士认为,失业保险作为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基础,是就业服务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建议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纳入到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失业保险助力稳就业保民生
业内人士认为,失业保险政策在稳定就业、保障基本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大幅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将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由60%最高提至90%,大型企业由30%提至50%。2022年全年,各级人社部门共向787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497亿元,是2021年的2倍。同时,我国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共向1000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此前表示,2022年,人社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接续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同时创新简化申领流程。2022年,全国共向1058万失业人员发放不同项目失业保险待遇887亿元,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生活兜底功能。截至2022年末,全国有2.38亿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同比增加849万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近年来,我国商业保险、政策性保险和社会保险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新冠疫情发生三年多来,失业保险基金使1000多万失业人员从中受益,大大缓解了失业人员的压力。同时,通过加大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在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多方面均有所突破。
关注新业态就业人群失业保险保障
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前者高于2022年的1100万人,后者较去年的“5.5%以内”略有放宽。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1200万人的就业目标是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最高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新增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个人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规模达到2亿人。这个数据值得高度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认为,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和规范,逐步推进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工作,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关系难以确定,劳动合同签订尚未全覆盖。新就业形态工作方式多样灵活,难以符合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导致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游离于法律保护之外,部分企业利用平台的优势地位,使用劳务派遣、承揽、分包等各种方式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规避法律规定的责任义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二是社会保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由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很难与平台建立固定劳动关系,平台企业利用相关法规的漏洞,不愿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而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流动性高、收入不稳定,尤其是社会保险关系的区域转接手续繁琐,导致其参保和缴费意愿不强,参而不缴或断缴现象普遍。
三是用工秩序混乱现象还时有发生。新就业形态企业用工主体、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劳动报酬等更加灵活多样,许多就业者的劳动时间过长,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在工作环境中也存在着伤害风险。
基于此,皮剑龙建议调整完善社会保障规范,探索创新保障制度。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群体,除了强化用工单位的责任,还要在社保保障制度上推陈出新,切实保障这一庞大劳动群体的权益。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未来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虽然没有就失业保险方面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但从以往经验看,使用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使用失业保险基金等资金支持技能培训政策依旧会延续。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蒋云赟认为,可以考虑跟随养老保险一起,提高失业保险的统筹层次,早日实现全国统筹。目前4个直辖市以及广东、吉林、青海和安徽等省实现了失业保险的省级统筹。失业保险不推行全国统筹,会影响失业保险的迁移和领取,降低失业保险的吸引力。
失业保险全国统筹,会增加对失业保险这个小险种的关注度,也有利于提高失业保险的参保率,有利于失业保险真正发挥作用。蒋云赟建议可利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契机,做实失业保险的全国统筹。
此外,皮剑龙还建议补齐劳动法律短板。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加快修改劳动合同法,解决当前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平衡;另一方面,建议尽快启动编纂劳动法典,用劳动法典的形式解决目前的法律空白,构建全新的劳动法律规则制度,保护好各类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