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河北:农信星火始香河 扎根燕赵续新篇

新华财经|2023年09月20日
阅读量:

1923年,香河农信的点点星火点亮了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第一盏灯。百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经历了一系列体制变迁,历经沧桑,而河北农信一直走在时代前沿,不忘初心使命,续写着“扎根燕赵、服务三农”的新篇章。


新华财经石家庄9月20日电(记者刘桃熊)一段时间以来,位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香河农商银行二层的“农信社发源地展览馆”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学习者,该展览馆是为了纪念中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成立百年而建设。

1923年,香河农信的点点星火点亮了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第一盏灯。百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经历了一系列体制变迁,历经沧桑,而河北农信一直走在时代前沿,不忘初心使命,续写着“扎根燕赵、服务三农”的新篇章。

星火燎原

我国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河北香河成立在不少文献资料中可以考证,如1998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郭铁民编著的《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提到,“中国华洋义赈总会于1923年6月在直隶香河县福音堂成立香河县城内第一信用合作社,这是我国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

1920年,包括河北在内的北方五个省份发生严重旱灾,全国相继由民间各界成立了7个华洋义赈会募集捐款进行赈灾。次年9月,赈灾工作结束,而赈款尚有剩余,各华洋义赈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设立“中国华洋救灾会”(后改名为华洋义赈总会),将余款汇集管理,总部设在北京。

通过赈灾,华洋义赈会意识到:救灾不如防灾,可以通过试办互助性的信用合作社帮助贫苦农民解决急需资金问题。华洋义赈会决定将离总会最近、民风淳朴的河北省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的试点区域,以便逐渐推行。

走进农信社发源地展览馆,两座人物雕像引人注目。他们是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以及我国农村信用合作史上不得不提的于树德和章元善。1922年,章元善无意中读到于树德所著的《信用合作社经营论》,深受启发。1923年,章元善促成华洋义赈会将于树德聘为合作指导员。在于树德策划组织下,华洋义赈会迅速建立起一套可以操作、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从此,于树德和章元善携手推动华洋义赈会,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农村信用合作实践。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救灾史研究专家蔡勤禹认为,香河县第一信用合作社的成立在我国信用合作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从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的序幕。

自1923年开始,华洋义赈会在河北倡导推动农村合作运动。上世纪20年代末,华洋义赈会开始将河北的合作事业扩展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华洋义赈会在全国6个省、近200个县内已有1万多个合作社,社员达28万人。星星之火已然形成燎原之势。

探索前行

由章元善、于树德等推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1926年和1927年,毛泽东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要讲授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于树德两次受邀讲授农村合作课程。

1929年秋,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融通苏区经济,中国第一批红色信用合作社应运而生,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成功经验在此后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得到大力推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了农村金融事业崭新发展序幕,新中国农村信用社开始普遍建立和发展。

1950年初,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和省供销社选择定县(今定州)为农村信用合作社试点,在县供销社基础上成立了县信用社。同年7月,人民银行总行等部门决定在华北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社。

在中央政府推动下,农村信用合作社由重点试办走向普遍发展。1954年,农村信用合作社突飞猛进,截至当年年底全国建立了12万余个信用社,入社人数达到7000余万人。其中,河北省信用社发展到8800余个,吸收社员超500万人,75%的乡建立了信用合作组织,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黄树青表示,彼时农村信用合作业务的开展,对吸收社会闲散粮款、活跃农村金融、限制高利贷、扶植农业生产、推动农村互助合作及供销业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银行在农村的有力补充。

1978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村信用社开启了回归合作制的改革发展之路,在经历“农行代管”“人行代管”后,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金融本质。1996年“行社脱钩”迈出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关键的一步,在此过程中河北依然是先行者。早在1986年11月,河北省就在武安、蠡县、元氏试点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在人民银行领导下办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担风险的合作金融组织。

1997年至2002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国家按照合作制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规范改造。2003年开启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实现重大突破,由此揭开了迈向现代金融企业的历史新篇。

续写新篇

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刘小萃介绍,2003年以后,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为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2005年6月,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在河北省政府授权下依法履行对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全省农村信用社在省联社带领下进入了联合发展壮大的新时期。

在农信社发源地展览最后,一组饼状图彰显着河北农信的初心和使命:截至2021年底,河北农信系统占全省银行业存款市场份额21.94%;占全省银行业贷款市场份额19.13%;占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36%;占全省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4%。   

据介绍,河北省联社自创立以来,始终坚定立足“三农”、面向县域、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不断提升支农支小、支持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和普惠金融发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河北省农信系统各项存款余额2.32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万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976亿元、1008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881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从百年前第一颗“农信火种”在香河点燃,到如今网点覆盖城乡的“璀璨星光”,河北农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立足“三农”、服务县域、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河北省联社确定了“稳中求进、转型求变”总基调,正朝着建设“小而精、小而活、小而稳、小而强、小而红、小而美”的“六小”现代金融企业目标而前进。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