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天津:技能人才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华财经|2023年09月26日
阅读量: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不断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培育了一批新时代工匠,努力让技能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华财经天津9月26日电(记者王宁)9月16日-19日,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天津举办。来自全国36个代表团的4000多名选手同场竞技,激烈比拼。最终,天津代表队获得了26枚金牌、19枚银牌、11枚铜牌和57个优胜奖的好成绩,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天津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不断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培育了一批新时代工匠,努力让技能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强校企协作 培育技术能手

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技工院校师生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近年来,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不断探索,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持续发力,引企入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培养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吴立国说,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引导教学,支持天津市机电工艺技师学院、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等技工院校,与奥的斯电梯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成立企业订单班,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种培养模式把企业的生产环境、工作模式、技术标准原汁原味地体现到技工教育教学中,实现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如今,天津不少企业与职业院校并肩育人,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智能安防解决方案提供商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对这样的培养模式高度认可,专程找到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层面寻求深度合作。

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CTO、高级副总经理薛超说,公司不仅派出技术专家参与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骨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及重点课程的实训教学中,还采用“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岗位实习”联动的培养方式,让企业实习贯穿于学生课程始终。

此外,天津引导企业参与技工院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技术研发。实行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创新开办“世赛班”,将世赛技术、标准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本次全国技能大赛中天津代表队所获的众多奖项便得益于校企携手的针对性训练。

据了解,“十三五”期末,天津市共有技工院校22所,在校生2万余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新开设专业23个。技工教育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就业率达到99.2%。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产业升级

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研赋能。2021年10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天津金属材料与质量管理工程现代产业学院,一场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之旅自此启程。  

废钢处理是钢铁企业重要的生产环节之一。从前废钢检验主要靠人工,极易出现纰漏,影响行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为解决难题,校企双方通力合作,着手研发适合企业的废钢智能评级系统。”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闫利文说。 

在教师带领下,不少学生也参与到研发创新的过程中来。在项目中负责废钢图像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数据标注等工作的硕士生苗奎说,经过科研历练,对工业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更为了解,提升了专业知识技能,也为毕业时的求职简历增色不少。

数据采集、软件研发、实践优化……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一套依靠机器视觉选点,实现人机实时交互、废钢等级自动判定的系统正式上线。初步估算,系统每年能够帮企业节省成本近亿元。

“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闫利文说,院校正瞄准智能制造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依托企业产业链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围绕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有效探索应用型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路径。

产教深度融合逐渐结出硕果。今年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能够上下攀爬、在电力铁塔上自如作业的“智慧舞者”成为一大亮点。“这套基于仿生设计和人工智能理念的组塔机器人,无需高空作业人员辅助就能实现攀爬电力铁塔并完成塔上作业。”项目负责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刘志东介绍说,这是学校参与产教融合、承担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一项科技创新的成果。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激发社会创新动力的重要内生机制。”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打通产业需求与院校供给的“立交桥”,让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环环相扣,才能更好为提升经济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贡献力量。

强化系统培养 打造人才高地

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在创新职业教育的同时,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相关激励政策。

“海河工匠”作为天津市技能人才的最高奖项,从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中,选出爱岗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高技能人才,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天津每年评选10名“海河工匠”,至今已评选出40名。

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是首届“海河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之一。凭借精湛技艺,他走出了一条精彩的技能成才之路。成卫东带领团队成员立足岗位、攻坚克难,开展“牵引车驾驶室防尘装置”“LNG牵引车燃气供给装置”等技术创新200项,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其中38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吴立国介绍,“海河工匠”建设工程是天津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领域的一部系统的支持政策,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方面同时发力,重点围绕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以企业认可、市场认可为标准,立足产业发展特点,鼓励企业结合需求“量体裁衣”,开展“滴灌”式精准培训,形成了企业新型学徒培训、项目定制、名师带培、大师引领的梯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建成1个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18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45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拥有技能人才27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4万人,占比达30.8%;涌现出张黎明、成卫东等一大批技术楷模、“大国工匠”……如今,天津已逐渐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天津将继续锚定‘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合作水平,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整合政策举措、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汇聚多方合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沈超说。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