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锚定重点产业优先发展 国资央企再划重点任务

新华财经|2023年11月28日
阅读量: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专题会议指出,要围绕价值创造提高核心竞争力,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核心功能,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新华财经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沈寅飞)近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的消息,打破了今年以来央企在重组整合领域的平静,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专题会议。会议指出,要围绕价值创造提高核心竞争力,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核心功能,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业内人士指出,“重组整合”成为国资央企落实国家重大部署的最大公约数。中央企业是当前我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力量,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成为关键主体。

“重组整合”成为落实国家重大部署的最大公约数

事实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与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早在今年4月就已经公布。4月3日晚间,上市公司易华录公告称,公司收到实际控制人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通知,华录集团正在与中国电科筹划重组事项,华录集团拟整合进入中国电科。  

这是今年以来首个央企集团层面重组整合,由此,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总数将由此前的98家变为97家。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电科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我国军工电子主力军、网信事业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电科拥有电子信息领域相对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电子装备、网信体系、产业基础、网络安全等领域占据技术主导地位,肩负着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国防现代化、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职责。

华录集团成立于2000年,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专业从事数字音视频、电子信息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生产、营销、服务及系统集成的大型企业集团,前身是199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认为,此次整合是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党的二十大“数字强国、信息中国”的战略部署。华录集团拟整合进入中国电科属于“大并小”的模式,优点在于双方原先的股权结构和业务结构无需重大调整,直接在集团顶层进行股权调整就完成了产权归属变化,难度低、周期短。这既减少了国资管理的难度和幅度,也同时提升了两个集团公司的资源和竞争力。

“央企的重组实际上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机会,也是央企重组的重要目标。”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当前,要加大对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产业布局力度,强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布局,力争2023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有大幅度的提高。重组,在这些领域应该更多、更快、更好。

业内人士指出,可以说,“重组整合”是国资央企落实国家重大部署的最大公约数。其既是联系“功能性改革任务”与“体制机制性改革任务”的主要纽带,也是增强国企核心功能、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的有效举措。

锚定重点产业抢位发展、错位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央企业负责人专题会议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一把手主抓,明确优先级,锚定重点产业抢位发展、错位发展,培育孵化一批独角兽企业,联合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企业共实施专业化整合项目1272个。其中,央企内部资源整合项目803个、央企间整合项目154个、央地整合项目138个、外部资源整合项目177个。

事实上,国务院国资委在多次会议中表示,要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推动重组、整合、调整、优化,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基础保障骨干企业,更好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研究员、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说,国有资本的公有制属性,决定了其不仅要讲经济属性,也要讲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必须体现政治担当和社会担当。国有资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服务于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安全,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因此,国资央企应当在技术创新领域积极担当,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国资央企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加快技术创新的突破,有助于加快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从而推动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李锦认为,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力军、领头羊和顶梁柱,更应该从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药健康、矿产资源、工程承包、煤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专业化整合,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

“中央企业应当是当前我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力量。”周丽莎认为,国家对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布局战略性调整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中央企业要加大战略性产业投资力度,要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企业资产规模庞大,并且掌控了大量战略性资源,具有更强的投资与创新能力以及更好的风险管控水平,既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成为关键主体。

内外兼修助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那么,中央企业接下去会如何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等方面发力呢?

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坚持系统谋划、分类施策,加强国有资本投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灵活采取控股、参股、交叉持股等资本运营方式,持续巩固国有经济具备基础又必须掌控领域的优势地位,加快补齐短板。要协同推进科技攻关和未来产业布局,抓好技术策源、要素集聚、主体协同、成果转化,加快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底层技术、前沿颠覆性技术,建立健全布局未来产业的机制。

中央企业负责人专题会议强调,要统筹落实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切实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要巩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在推动企业实施功能性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动真碰硬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要持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入研究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与市场化原则相衔接、国企承担经济责任与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相贯通的有效途径方式,在服务全局大局中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国资央企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落地、促进产业链固链补链强链、集聚创新资源力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内部资源整合等关键领域,实施覆盖面更广、参与主体更多、精细化程度更高的重组整合。尤其是东北地区,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要创新中央企业与东北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加大在东北布局发展力度,加快落地一批契合度高、牵引性强的重大项目。东北地区或将成为落实多项国企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热点区域。

周丽莎认为,未来,央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会有如下四方面特点:

一是政策支持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多部委或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产业规划、重点项目、财税优惠、成果转化、产业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二是着力体制机制优化调整。国企在推动新兴业务发展时,应结合企业管控模式优化,加大新兴产业“放管服”改革力度,在机构编制、选人用人、薪酬待遇、综合计划、股权投资、项目管理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优化产业投资负面清单,探索职业经理人、项目合伙人制度以及首创提成、项目分红、虚拟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

三是优化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通过业务重组、混改、收并购、股权合作、引入战投等方式,加强与外部优势资源的战略合作和资本运作,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四是培育产业生态圈。国企央企转型发展,要求企业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帮助和引导其生态环境中的中小企业共同转型,充分发挥超大市场潜能。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