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建议推动绿证国际互认应对“碳壁垒”
随着海外“碳壁垒”政策陆续发布,业界建议我国应进一步推动绿证国际互认,支持外向型企业通过购买绿证、使用绿电等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效应对相关政策限制。
新华财经杭州6月4日电(记者吕昂)近年来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发展“蹄疾步稳”,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乘势而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然而,随着海外“碳壁垒”政策陆续发布,产品的出海碳排放成本被推升,料将持续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业界建议,应进一步推动绿证国际互认,支持外向型企业通过购买绿证、使用绿电等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效应对“碳壁垒”政策限制。
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应对“碳壁垒”升级
“吉利汽车深耕新能源领域,致力于推动全价值链碳减排,并承诺以2020年为基准年,2025年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25%,2045年实现碳中和。”吉利汽车集团碳中和管理高级经理李百顺表示,截至2023年底,吉利汽车累计光伏装机400兆瓦,旗下沃尔沃汽车台州工厂已实现100%电能碳中和,吉利还在河南投运了全球首个十万吨级绿色甲醇工厂。
苹果公司此前宣布已有68家中国供应商承诺到2030年仅使用清洁能源生产苹果公司产品,并呼吁供应商在所有相关运营中进行脱碳,包括使用100%可再生电力。苹果公司供应商之一、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近年来持续推动脱碳,“2023年我们已购买了7万张绿证,今年将把购买绿电也提上议程。”
业界认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也让绿色贸易“碳壁垒”不断升级。其中,欧盟2023年先后出台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和新电池法案,尤其是已于2023年5月生效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率先对进口到欧盟的商品征收碳关税,或将随着征收范围陆续扩大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持续影响。
国网浙江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能碳事业部主任张巍表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旨在限制碳排放,其发布明显提高了产品的碳排放成本,促使关联企业寻求降碳路径。目前在其影响下,国内企业正积极配合欧盟进口商进行碳排放数据填报,预计从2026年起,欧盟进口商的碳关税将辐射至国内企业,并产生进一步影响。
业内人士坦言,对我国众多外贸企业而言,“变绿与否”届时将成为“生存问题”。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外向型企业,集团已提早谋划绿色转型,持续投入减碳成本,建设园区光伏、推动节能改造,并积极参与绿电交易,去年购买了约2800万度绿电。“只有在绿色发展上走得更早、更快,才能为企业尽早建立优势,在国际市场中提升竞争力。”这位负责人说。
业界呼吁推动绿证国际互认提速
业界认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碳壁垒”政策将可预见地对我国部分外贸型省份实施“双碳”发展、推动制造业出口贸易等产生深远影响,当前推动更大范围绿证国际互认的紧迫性已日益凸显。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开发绿证是电量环境价值兑现的一种选择,企业也可以根据项目特征选择通过开发绿电、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形式获得环境权益和声明权。专家建议,当前需进一步打通国内“电-碳-证”市场,避免同一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量的环境权益及其声明权产生重复计算等问题,从而提升国内绿证的国际认可度和可信度。
据了解,2024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提出要推动绿证国际互认,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购买绿证、使用绿电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浙江接轨国际绿证市场动力充足、意愿强烈,目前已积极开展相关探索。例如,国网浙江电力正配合建立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企业清单,持续跟踪碳关税、新电池法案等政策影响,利用能源大数据、碳交易数据等,提供数据填报、绿证交易、碳排放核算认证、节能降碳等服务,帮助外贸企业应对相关政策过渡阶段。
据统计,国网浙江综合能源公司今年以来已为浙江省内4197家重点用能企业提供能源预算核查服务,挖掘节能降碳空间,促进绿证使用、扩大绿证交易范围,并积极服务外资外贸企业的绿证需求,服务涉及汽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制造、纺织等行业和终端用户。同时,该机构还参与国家能源局指导的绿证国际互认探索实践,以及浙江省商务厅关于浙江自贸试验区绿证应用与交易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
此外,浙江还选择宁波、舟山等沿海可再生能源资源好、直接消纳能力强的地市,按照欧盟碳排放相关标准规范创建中欧互认碳中和示范园区,试点开展绿证交易、绿色能源消费监测溯源以及国际认证等业务,目前相关工作已在有序推进。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