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数字经济发展亟待补齐人才缺口

新华财经|2024年07月03日
阅读量: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经济形态之一,然而我国数字人才供应仍面临较大缺口,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华财经广州7月3日电(记者吕光一)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现代社会主要的经济形态之一,然而随着各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更深阶段,我国数字人才供应仍面临较大缺口,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数字人才总量供应不足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指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的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其良好发展势头催生了对数字人才的大量需求,然而数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尚未与数字经济的规模和地位相匹配。

数字人才总量供应不足,缺口较大。人瑞人才联合德勤中国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指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3000万,整体供不应求。其中在数字产业化人才方面,人工智能面临着人才总量与质量的双重欠缺,算法研发与开发人才紧缺度最高,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方向需求尤为旺盛。在产业数字化人才方面,未来三年智能制造数字人才供需比预计将从1:2.2扩大至1:2.6,到2025年,行业数字人才缺口达550万人,不足以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数字人才供需结构失衡、区域分布不平衡,不同区域人才供需错位。在人才供需结构上,我国数字人才主要分布在产品研发、技术工程师等数字专业领域,但数字化应用人才等复合型人才相对占比较少。赛迪智库数据显示,到2025年,既懂商业运营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将达230多万人,同时数字化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现明显增长态势。

在区域分布上,数字人才也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数字人才发展评价与趋势建议》显示,我国数字人才相对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与杭州地区,与目前的数字产业集群分布相吻合;而长沙、合肥、郑州等地区数字人才较为稀缺,占比不足2%,数字人才的缺乏导致欠发达地区数字化转型存在瓶颈。

素质型人才短缺矛盾凸显

我国数字人才供需矛盾不仅体现在总量不足,也存在人才水平难以匹配实际需求,数字人才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

与传统技能人才不同,当前数字化转型要求数字人才是同时具备智能化网络化的数字技能,以及现代工业技术技能水平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其中数据分析能力、数字化应用、数据思维能力、数字化管理能力是数字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41.2%的受访企业表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排名居各选项之首;前沿领域技术岗位要求的TOP20技能中既有C/C++、Java、PHP、Linux等通用技能,也有具备自身特性的专业技能。

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出现素质型数字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数字人才队伍培育体系、数字人才“选育用流”政策衔接不畅等,人才成长和培养速度、质量显著落后于技术和社会变革的整体速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佐军发文指出,我国高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尤其是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招生规模不能满足数字人才培养的需要;产学研协助培养数字人才不足,尤其是通过此方式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数字人才不足;数字技能职业培训滞后,导致人才的数字技能不能满足需要。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正指出,从存量看,我国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还不健全,劳动者缺乏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平台和渠道;从增量看,“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导致职业教育缺乏优质生源,制约了数字工匠队伍建设。此外,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材更新迭代较慢,培养内容主要以通用技能为主,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明显不足,要高质量建设工匠队伍、补齐缺口,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

健全数字人才培养体系

专家认为,推动高水平数字人才及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筑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需要完善数字人才培育顶层设计,从企业、产业、高校等多方入手,畅通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机衔接。

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部署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数字技能提升行动等6个重点任务;并从优化培养政策、健全评价体系、完善分配制度、提高投入水平、畅通流动渠道、强化激励引导等6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以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

李佐军表示,具体来讲,首先要引导高校加大各类数字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数字经济领域新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招生规模等方面向数字人才倾斜。其次,要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专家、设施和资金等资源,联合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数字人才。此外,要加快数字技能职业培训机构和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市场化培训机构,健全数字技能职业培训体系;制定数字技能职业培训标准,不断完善数字技能培训课程体系;推进数字技能职业等级认定,将数字人才纳入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鄢圣文指出,培养高素质、强竞争力数字人才队伍还需要具备国际视野,把握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探索引进国际人才新途径。特别是在企业数字化进程中,要尊重国际人才流动规律,进行前瞻性布局。建议加强源头引进,打破人才流动障碍;开展国际合作双向模式,对标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则,构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网络;规范评价标准,开辟高端人才绿色通道;推出加强版高端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探索建立试点外籍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多方参与的社会融合促进体系。

 

编辑:谷殿清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