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发力建设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广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中心,绿色转型起步较早、基础较牢,产业“含绿量”较高,正在着力建设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若干个千亿元级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新华财经广州8月16日电(记者吕光一)《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日前正式对外公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意见提出,要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广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中心,绿色转型起步较早、基础较牢,产业“含绿量”较高。广东于今年年初发布《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立足自身产业生态特点,提出重点布局深远海风电高端整备制造集群、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CCUS产业集群、新型储能全产业链集聚化发展等未来产业“新风口”,正在着力建设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若干个千亿元级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氢能“星火”逐渐燎原
氢能公交、氢能游船、氢能物流车、氢能共享两轮车……在广东佛山南海区丹灶氢能小镇,各式各样以氢为动能的交通工具格外吸引眼球。
作为我国较早探索氢能产业的地区之一,广东佛山南海区自2009年引进广顺新能源燃料电池空压机生产项目以来,就迈出了布局氢能产业的第一步。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南海在氢能产业领域建成国内首座商业化加氢站、国内首条中外合资燃料电池堆生产线等多个“第一”,形成了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奠定了“中国氢能看佛山,佛山氢能看南海”的行业地位。
2020年,上海攀业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择南下佛山南海投资建厂。佛山攀业氢能总经理施涛告诉记者,无论在产业链协同,还是人才、科研、商业化应用等配套方面,南海针对氢能产业都有成熟的服务和支持,这对于新兴行业来说十分必要。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空冷氢燃料电池堆已经在叉车、扫地车、游览车、游船、自行车、通信基站和无人机等领域实现应用,攀业氢能共享单车也已在南海投放运营,并实现海外出口。
目前,南海区共汇聚超150家氢能企业和机构,集聚了国家电投绿动氢能、康明斯恩泽、美锦氢能、清能股份、鸿基创能、济平新能源、海德利森等氢能头部企业,生产项目投资规模超600亿元,全部达产后年产值超1000亿元。南海的氢能产业应用场景也愈发多元,从氢交通逐步向氢社区、氢工业、氢农业等领域拓展,正在努力建成“中国氢能第一区”。
佛山仙湖实验室副主任唐浩林表示,广东是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应用范围最广的地区之一,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以佛山南海区为代表的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核心区域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和加氢网络,未来将以氢能示范应用为抓手,发挥现有的产业集群优势,逐步扩大产业规模,有序构建绿色低碳的氢能应用体系。
风电由“浅蓝”向“深蓝”进击
广东海域辽阔、岸线漫长,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2.3倍。雄厚的海洋资源禀赋让广东具备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经济发展对电力的极大需求造成了广东电力缺口较大的局面,这也为当地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带来了现实的迫切性。
早在2011年我国发展海上风电的起步阶段,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便编制了《广东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并报国家能源局审批。2016年,广东省第一个海上风电场在珠海桂山海域动工,2023年5月印发的《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打造万亿新能源产业集群。
近年来,从粤东地区的汕头、揭阳、汕尾到粤西地区的阳江、湛江,再到珠三角地区的惠州、珠海,一大批海上风电项目沿着广东海岸线陆续布局落地。2024年初,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公布,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000万千瓦,每年可发电约3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煤约8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314万吨。
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广东海上风电产业链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风能技术中心尹梓炜介绍,近年来,广东在培育壮大明阳智能、粤水电、文船重工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同时,逐步推动全省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发展,中山风电机组研发中心建成投运,阳江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初具规模,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洋工程基地和揭阳运维基地加快建设,已基本形成集机组研发、装备制造、勘察设计、施工安装、检测认证、运营维护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
如今广东海上风电又有了新方向——挺近深远海。今年初发布的《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明确,“深远海风电领航工程”位居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重点工程之首。
深远海有着广阔的场址资源和更优的风资源禀赋。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已通过项目经验不断积累,在“十四五”期间可基本掌握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的关键技术,尤其是风电机组大型化、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以及远海风电直流送出技术日渐成熟,投资运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也将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为风电走向深海奠定扎实基础。“十五五”期间,预计水深30-60m、离岸距离30-130km的海上风电项目将成为主流。
拓展绿色低碳场景融合应用空间
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离不开科技、市场、对外合作、应用场景等多方配合与共同驱动,要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推动绿色低碳前沿技术与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全环节融合。为此,广东遴选了48个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涵盖城市、乡村、社区、公共机构、园区和企业等不同场景,让更多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实现推广应用。
近两年,“零碳智慧产业园区”在粤港澳大湾区掀起热潮。国际能源署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工业园区碳排放占碳排总量的31%,并呈现持续攀升态势。随着“企业入园”趋势不断增强,产业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十分迫切,并且空间巨大。
在今年3月举办的2024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与展览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指出,新型储能可以提高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应用效率,提高其经济性。以新型储能为支撑,通过清洁能源实现减排,是实现零碳智慧产业园区的重要途径。
2023年底,佛山乐从钢铁世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启动,规划年发电量超过1.2亿度,提供了大型园区能源低碳转型的范例;在粤东,汕头海上风电创新产业园构筑“风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系统,实现园区碳排放可预测、可感知、可追踪等智慧运营,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吨……在粤港澳大湾区,零碳智慧产业园的探索已呈现“多点开花”的发展势头。以深圳为例,截至2023年底,深圳已推出三批近零碳排放区域试点项目,其中包含以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总部基地为首的19个近零碳排放园区。
分析人士指出,粤港澳三地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各有优势和重点,培育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还需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打破壁垒、畅通协作机制、加强统一规划与落实,以避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