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新重质 文旅产业向“新”而行
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是当下加速我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各地以智慧旅游、绿色旅游为着力点,在政策措施、经营模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新华财经北京9月30日电(程沥娇 苏航)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是当下加速我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各地以智慧旅游、绿色旅游为着力点,在政策措施、经营模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以“智”谋划 政策助力文旅提质升级
今年3月召开的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在稳增长、扩内需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指出,文化和旅游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创意经济和体验经济,具有典型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即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成功案例都是激发旅游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范例。旅游是激活孵化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各种新质生产力发展最新成果的重要应用领域,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以智慧旅游为代表的文旅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场景应用。2023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鼓励市场主体探索5G融合创新应用,增强5G+智慧旅游主体创新活力。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加强智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与智慧旅游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洪亮表示,将文化资源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能够借新质生产力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引领文旅产业实现提质增效;以新质生产力带动智慧文旅潜能释放,能够赋能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
“新”字当先 激发文旅新动能创造新业态
加快培育和形成文旅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动力,产业融合是基本路径。近年来,各地以高科技赋能、多业态融合、新模式创新为出发点,逐步构建起文旅产业丰富多彩、高效协同的新发展业态。
以技术创新驱动的智慧旅游是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以主题沉浸、感官营造、虚拟再造为代表的融合体验型文旅产品成为“新风口”。
科技让古老苗寨焕发新魅力,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幻地”景区内,游客通过VR眼镜体验飞越西江千户苗寨,结合行业领先的MR技术玩一局实景“剧本杀”。当地将西江非遗文化与前沿科技融合,邀请专业团队拍摄全景视频,展示风雨桥、吊脚楼等建筑细节及芦笙制作、铜鼓舞等非遗技艺,用元宇宙项目打造新颖的文旅体验。
“‘西江幻地’是以苗文化为核心的元宇宙世界,在传统剧本杀的基础上开发出实景虚境的创新玩法,以新科技打造新产品,提高景区的用户粘性。”项目负责人杨建松说。
文旅融合创造出的新业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无处不文旅”“生活即文旅”的大文旅时代,“旅游+”与“+旅游”的双向融合模式正在不断拓展旅游产业新边界。
江西吉安结合当地“庐陵文化”特色IP,以桥为引、以船为媒,在5.5公里河道上设置八大沉浸式光影场景,打造出一条穿越2200年的庐陵文化之河。秉承“出新、出奇、出彩、可持续”的理念,“后河夜游”景区还推出全球首个凤凰机甲光影秀、全国首个主题公园级别的花船巡游系统等十余项全球和全国文旅科技首创,带动吉安城市夜经济和城市旅游崛起。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文旅产业本质上也是绿色产业。河南省文化产业智库专家组组长郑泰森认为,在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文旅产业要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融合,使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
在绿色文旅领域,四川省峨眉山市以“生态立市”为核心,深挖“释武茶药”文化内涵,全力打造峨眉山世界级旅游景区、峨眉南山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峨眉武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张新“世界级名片”。
“生态环境是峨眉山市最大的本钱和优势。”峨眉山市副市长张永彪表示,当地深挖城市内涵,利用“茶菜药”多元价值打造了高桥里、五彩福田、天上的街市等农旅融合示范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任重道远 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需多措并举
业内人士认为,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文旅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但也要看到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盲目追求标签化、过度依赖科技等,忽视了应用效果与内在需求的契合。文旅产业向“新”而行,仍需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造性开发文化新场景、新业态,如此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以科技创新驱动,加强相关人才培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建议,利用新技术推动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文旅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其次,推动“文旅+”和“+文旅”多业态深入融合,同时挖掘产品、服务中的文旅价值,打造多元化、沉浸式的创新发展模式。郑泰森认为,加快培育和形成文旅新质生产力,大融合是基本路径。要推动旅游业与相关领域和产业紧密融合,发展文创产业,引领文旅产业新兴化、未来化发展。
最后,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旅产业绿色发展。宋洋洋认为,文化内涵是关键,绿色发展是底色。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和体验地方文化,提升传播效果。在绿色发展方面,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开发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促进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环境的和谐共生。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