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构建智能工厂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聚焦工业企业设备和软件更新,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体系,多层面推动数字化转型,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车间建设、智能工厂建设方面成果显著。
新华财经重庆11月15日电(记者王松涛)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聚焦工业企业设备和软件更新,以“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元,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累计推动实施6900余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数字化车间1096个、智能工厂183个,成果显著。
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体系,打造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
据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谢明池介绍,重庆智能工厂建设和智能化改造成效明显。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6.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3.9%。示范项目建成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8.5%,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41.6%,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3.9%,单位生产能耗平均降低23.6%。
在推动工业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建设中,重庆着力打造产业生成、产业生产、产业生态决策辅助智能体,形成产业大脑核心能力,赋能未来工厂单点创新、链式协同和跨界融合。加快人工智能、数字孪生、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融合应用,累计打造500多个智能制造示范场景,新建10家创新示范工厂,累计培育10个智能制造“灯塔”工厂种子企业,推广实施600多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模式应用,包括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等。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重庆开展行业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揭榜挂帅”,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场景,融通发展新质生产力。
重庆市建成投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线上平台,重塑业务流程,打造数转引领、数转问诊、供需匹配、运行保障等多类业务场景,目前已入驻211家服务商,上架455个数字化转型产品、144个解决方案,服务企业超1000家。同时,推动南岸区、长寿区等地启动建设线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吸引国家级“双跨”平台、电信运营商、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供应商、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等全量入驻,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产业数字化赋能体系。
多层面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
今年上半年,重庆多层面推动“点—线—面”数字化转型。在“点”上打造转型示范,聚焦工业企业设备和软件更新,新推动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256个,建设认定数字化车间138个,智能工厂39个,工业互联网新模式示范项目6个;在“线”上推动链式改造,强化宗申动力、重庆机电集团等龙头企业“链网平台”功能,积极打造“链式”转型生态,带动3000余家中小企业协同转型;在“面”上加快集群转型,推动重点集群和园区数字化转型,畅通园区内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探索园区数字化整体提升路径。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庆增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重庆)功能,累计接入二级节点53个,企业3.6万余家,标识解析量超过327亿。加速5G建设应用,每万人拥有5G基站超过31个,位居全国第一梯队。培育忽米网、广域铭岛、中冶赛迪等国家级“双跨”平台和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此外,全国50家“双跨”平台中有25家在重庆布局,已累计推动13万户企业上云上平台。同时,重庆还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功能,常态化开展监测预警、态势研判、风险评估,半年内监测恶意网络攻击超248万次,研判高危可利用漏洞330余个。
加强产业大脑赋能水平,做好未来工厂梯次培育
业内人士认为,重庆目前在打造智能工厂、实施智能制造方面主要存在三个制约因素。一是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均衡。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量绝大部分集中在主城区,而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消费品、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行业,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相对较慢。
二是企业数字化基础不强。依据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58.5%的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处于二级及以下水平,四级及以上水平的企业占比不足10%。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普及率、全业务系统集成率等关键指标较低,分别为53.8%、11.4%,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覆盖率不足。
三是本地供给服务能力不足。调研显示,数字化改造项目投资中约70%流向外省市服务商,本地智能装备与工业软件服务商参与度较低。全市主流的数字化服务商有200余家,而具备核心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仅占40.7%,供给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志杰表示,下一步重庆将从五方面加快构建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推进全市智能工厂建设。一是提升产业大脑赋能水平。推动全数据驱动的行业产业大脑建设,优化行业产业链组织形态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政府精准决策、产业精细治理和企业高效赋能。加快产业数据仓、产业知识库、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建设运行,推动经验、知识、能力的复用和推广,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和技术壁垒。
二是做好未来工厂梯次培育。以设备更新和工业软件应用为重点,引导企业按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发展路径实施数字化改造。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建档立卡”,梳理数字化改造项目储备清单,提供评估诊断、顾问辅导、供需对接等专业化服务。建设一批AI领航和链网平台未来工厂,支持创建“灯塔”工厂。打造双化协同示范工厂、服务型制造等典型场景。
三是深化数字化转型赋能体系,优化线上赋能中心功能,迭代创新“政策找企业”、“一站式”服务等模式,完善数字化转型业务流程,推动线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设,打造集案例示范、场景体验、产品展示、现场实训、供需对接等功能为一体的赋能载体。加快聚合数字化设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等数字化服务资源,完善服务商资源池,提升本地技术服务和实施能力。
四是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推动5G、标识解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各环节深度应用,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持续培育发展国家级“双跨”、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支撑。鼓励工业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企业数据采集、分析和利用,增强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落实工业信息安全要求,做好工业领域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五是发挥联盟、协会等平台的桥梁作用,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示范观摩、“百城千园”行等宣传培训活动,营造数字化转型氛围。举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班,提升区县、园区经信系统干部能力水平,进一步凝聚数字化转型共识。
编辑:苏航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