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县域样板
近年来,海宁市依托国家能源局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及全省分布式光伏整县开发试点优势,创新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协同模式,探索构建适应东部沿海负荷密集地区的能源半自治现代智慧配电网规划建设和应用实践路径。
2012年,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成立全国首个“分布式光伏发电一条龙服务中心”,海宁的新能源发展自此起步。2017年,浙江省海宁市全域光伏并网容量突破50万千瓦;2021年,海宁市尖山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挂牌成立;2023年,海宁市牵手西安交通大学战略合作共建国家级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县。
近年来,海宁市依托国家能源局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以及全省分布式光伏整县开发试点优势,秉持“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理念,聚焦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稳定性不足、安全性不够、调控度不高、预期性不详”的痛点,在全国率先创新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协同模式,规划建设适应东部沿海负荷密集地区的能源半自治现代智慧配电网,并探索构建应用实践路径。
能源焕新 驱动城市绿色高质发展
厂房屋顶铺满光伏板,25台风机在杭州湾岸边徐徐转动,生物质能电厂的蓝色烟囱高高耸立……作为海宁市百亿级工业强镇,尖山新区是我国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也是浙江省县域规模最大的光伏行业集聚区。
“这些厂房都是近十几年新建的,周围没有遮挡,很适合开发屋顶光伏电站。”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褚明华表示,截至2024年10月,尖山新能源装机49.96万千瓦,占全社会最大负荷的68.43%。全年发电量近6.2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48%。
近年来,海宁市持续发力新能源赛道,区域内企业、公共机构、居民开发分布式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氛围日渐浓厚。截至2024年10月,海宁新能源装机总容量134.5万千瓦,其中光伏126万千瓦、风能5万千瓦、生物质能3.5万千瓦,总量居浙江省前列。基于新能源装机总容量的提升,今年前10个月,海宁市清洁能源发电量12.87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9.08%,其中光伏发电10.11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13%,有力保障用电高峰电力供应,助力企业用能降本增效。
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海宁市还创新开展光伏以旧换新、渔光互补、菌光互补、牧光互补等特色实践,如黄湾镇与三峡电能有限公司签约建设5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海昌街道与国资平台公司规划建设8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等。
“未来我们将积极实施清洁能源倍增计划,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能等清洁能源项目的建设运营,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和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强电力发展规划与可再生能源规划衔接,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网承载力。”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智慧大脑 重构电力系统平衡逻辑
一边是相对稳定可控的传统火电水电机组,一边是预测准确度较高的刚性用电负荷,长期以来,电力系统在强计划中保持着较好的平衡。但随着清洁能源的比例逐步提高,电源侧的“不可控”因素增加,系统平衡难度持续加大。
“需要重构平衡逻辑。”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正是重构电力系统平衡逻辑,寻求安全、经济、绿色“三难问题”最优解的过程。
2023年6月,由国网海宁供电公司打造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控制平台1.0产品正式发布。作为海宁创新应用新型电力系统的智慧大脑,平台实现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等各侧资源全部接入,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同时处理和分析百万数量级的分布式资源数据,生成运行策略,实现智慧调度,保障了整个区域的用电需求。
在电源侧,海宁市通过制定《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更新并规范新能源接入的容量标准、可控可调性、运行管理、电能质量等5类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推进绿色能源有序安全接入;在电网侧,基于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控制平台,海宁开发主配网一体化保电等8项功能、10个模块,建成“故障快速恢复”应用场景,实现故障发生时自愈方案秒级生成、调控命令一键下达、储能调节快速响应等功能;在负荷侧,海宁则依托电力负荷管理中心,统筹全市需求侧负荷管理,实现区域“峰谷平衡”和企业“无感度峰”;在储能侧,基于“新能源+储能”配置指导意见,海宁推出浙江省首个集中式储能“配额租赁”商业模式,引导新建新能源项目按装机容量10%至20%配置储能。
“在控制大脑的协同控制下,‘源网荷储’四侧资源通过多种交互形式,共同维护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资源利用最大化。”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徐勇明表示,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控制平台可对聚合的“源网荷储”四侧资源池进行分析,自动生成策略,调控各侧资源,实现全域的多级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寻求新能源发展状态下能源供需多维度的“自我平衡”。
行业集聚 布局产业链条生态系统
用技术突破创“新”,以产业升级增“质”。基于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海宁在2023年提出将“十四五”期间的“142”产业布局调整为“241”产业布局,光伏新能源从500亿目标提级为1000亿,新增500亿规模储能产业。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缓慢演进的过程,我们要在变化中把握机遇,找准产业定位。”海宁市经信局总工程师邵雪慧说,海宁瞄准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光伏”赛道,抢抓光伏新能源发展风口,全面布局高端光伏制造业,光伏产业形成从技术研发到电池组件生产,从制造端到服务端的产业链生态系统。
目前,海宁市拥有电池产能42GW、组件产能52GW,占浙江省光伏总产能的三分之一,已涵盖从电池、组件、元器件生产到电站集成服务的全产业链,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光伏制造集聚区之一。以“链主”企业为龙头加速产业集群建设,海宁全力培育晶科、正泰等光伏“链主”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持续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光伏电池、组件为核心,拓展光伏胶膜、核心装备、逆变器等产业链配套环节,构建“光伏+储能”融合发展新模式。截至目前,海宁市实现规上储能制造企业共10家,较2023年增长150%。
为了更好护航储能行业,海宁市推出政策支撑和让利于企等5项举措,对已建储能项目生产负荷优先免于负荷控制,率先明确储能项目损耗电量不计入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此外,海宁统筹应用布局,在各镇街成立能源服务公司,加快布局电网侧、用户侧储能资源。
“未来,我们将继续突出特色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招商,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光伏产业链延伸,加快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服务水平,高标准建设产业集聚区。”海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李伟男)
编辑:苏航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