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轨道交通TOD模式助力城市更新
天津发挥公共交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TOD+城市更新”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百姓生活品质方面成效显著。
新华财经天津12月26日电(记者王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天津发挥公共交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TOD+城市更新”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百姓生活品质方面成效显著。
轨道交通导向城市塑形之路
近期,由天津轨道交通集团联合天津市西青区政府负责实施的西青区地铁2号线卞兴站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位于天津市西青区西营门街道,紧紧围绕地铁2号线卞兴站实施建设,总用地面积约80公顷,实施更新后总建筑面积达到81万平方米,是天津轨道交通集团第5个城市更新项目。其中,提升改造老旧小区56.2万平方米,新建高品质友好社区、便民商业、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及运动健康产业设施等共24.8万平方米。
该项目依托便捷的轨道交通出行方式、南运河区域良好的文化底蕴,通过提升片区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为6个社区的13个居民小区共1.83万居民提供交通出行、公共活动、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体育健身等便利条件,打造彰显运河文化特色的宜居社区样本,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是在规划居民区或商业区时最大化使用公共交通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在国内外许多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在天津,轨道交通TOD模式已十分成熟。据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总经理助理李志成介绍,经过50多年的发展,天津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11条线段,通车里程325公里,日均客流超过18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客流同比增长17%,对全市公共交通出行的分担率突破60%,已成为天津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时的首选。
自地铁1号线2002年改造开始,天津轨道交通同步开展了沿线车站TOD综合开发,目前轨道全网约20%的车站已进行综合开发。伴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各条线路的综合开发工作陆续进行,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营口道站、小白楼站、津湾广场站和天塔站等具有人气和特色的地铁站上盖项目已经建成,上述地铁站成为城市地标及商业中心,极大促进了人流集聚,改善了居民出行环境,提升了城市活力。
TOD助力盘活存量与城市更新
近年来,天津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加快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全力实现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其中,TOD模式成为重要抓手。
从“建城市轨道”到“建轨道城市”,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充分发挥公共交通资源优势,以TOD综合发展模式,将人口、岗位、产业吸引到站点周边,形成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轨道TOD生活圈,不断增添区域发展活力。
——坚持开发模式多元化。2023年,《天津市“津城”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近期建设规划》获得天津市政府批复,明确了“4+28+N”个TOD项目。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作用,利用“TOD+土地出让”“TOD+房地产开发”“TOD+城市更新”“TOD+保障房”等模式,通过规划调整优化、跨区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方式持续提升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价值,深度参与城市更新、保障房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沉睡”资产转化为发展“活水”。去年以来,3个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5个保障房项目有序实施,若干新项目谋划储备,稳步推进。
——坚持建设开发一体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特点,因此,统筹地上与地下资源、坚持轨道交通工程与轨道交通场站土地综合开发尤为关键,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天津地铁4、7号线东北角换乘站TOD项目在地铁建设初期便策划了分层供地和开发方案,建设过程中就能实现土地出让,保障了地铁建设与上盖开发协同联动实施。
——坚持培育TOD品牌化。TOD房产项目品牌化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十分重要。天津轨道交通集团积极打造TOD房产品牌,构建特色楼宇经济新生态。李志成介绍,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旗下“津铁·镜界”项目开盘当日实现3.8亿元、149套房屋的销售成绩,成功打破近三年天津市环城及近郊商品房住宅首开业绩历史纪录;“津铁·金诺”项目开盘4天内销售额超2亿元,108套房源2个月内售罄。
智慧绿色引领资源高效利用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城市和交通进入存量优化、资产运营和人本服务新时代,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TOD模式需坚持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一是突出智慧建造。随着交通强国、智慧城轨、绿色城轨等一系列目标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理念逐渐转变为以运营、服务为主导的智慧城轨。以天津佟楼TOD保租房项目为例,作为天津市首个“智能建造”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BIM技术统筹设计与建造,提高建筑装配比例,在工厂生产精细化模块并通过现场计算机辅助安装,节省了大量人工和物料成本,实现了整体建筑的低能耗、精细化,做到了建筑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二是建设绿色城轨。发展绿色生产力是天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目标之一。李志成介绍,天津已建成首个“碳中和”车辆基地——大毕庄车辆段,综合运用光伏、空气源热泵、能源管理系统等绿色节能技术,年发电量800万度,碳排放减少6000吨,综合运行费用降低90%。目前,6个场段光伏项目已建成投用,到2025年将再建成6个光伏项目,预计总装机容量达到50兆瓦,年均发电量5500万千瓦时,每年创收3800万元。
三是强化便民服务。2023年以来,天津加快推进“地铁+经济”,利用边角地块建成投用780个便民服务点,不断打造贴近市民生活的规模化、标准化、便捷化地铁消费服务场景,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向市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停车服务,方便市民自驾与地铁接驳,极大提升了地铁乘客出行的舒适度和便捷度。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九院总规划师吴亮表示,当前,交通枢纽除了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承担引导城市更新发展和助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使命。未来天津还需深挖枢纽价值、引领区域升级,实现站城一体化发展,推动天津特色生活与新兴产业共生共荣。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