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安徽繁昌:“三聚焦”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财经|2025年01月09日
阅读量: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聚焦特色产业、生态资源、乡村人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财经合肥1月9日电(记者王菲)乡村全面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聚焦特色产业、生态资源、乡村人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聚焦特色产业筑牢振兴基石

一粒稻米从田间到智能工厂带动万人就业,一颗青梅从枝头到餐桌延伸出数亿元的产业链……近年来,芜湖市繁昌区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产业富民新赛道。

走进繁昌区健康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龙头企业安徽同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央厨房,记者看到,在数智化生产模式加持下,传统的食品加工变得高效、集约、低碳。

“食品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练好内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制胜之道。”安徽同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世福说,“我们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助推当地优质大米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发掘乡土资源,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繁昌区瞄准特色产业发展难点,持续优化政策供给,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激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能。

以同福集团、溜溜果园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繁昌区加快延链补链,推动健康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同时,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区优质稻米、青梅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民拓宽增收渠道。

“基地的产业生态越来越完善,我们成立了繁昌区食品产业协会,瞄准绿色、天然、健康的消费升级新需求,基地企业抱团发展,不断开拓新产品、新业态。”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宁鹏飞说。

繁昌区与安徽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聚焦青梅品种优育改良、青梅食药价值研究等关键技术加快科研攻关,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新赛道,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助力小农户融入大市场。截至目前,全区特色产业直接带动家庭农场117个、种植农户1.4万户。

聚焦人才振兴激活乡村引擎

2022年,繁昌区跻身1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聚焦人才振兴,我们创新机制,努力完善具有繁昌特色的育才、引才、留才、用才政策体系,激活乡村动力引擎。”繁昌区委书记瞿辉说。

在繁昌区,占地300余亩的安徽农业大学繁昌创新港项目正在快速建设,该平台每年将培养输送约3000名实用型农业专业人才。通过平台互联促进人才下沉,繁昌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双向挂职机制,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在芜湖市农业(五华鸡)首席专家工作室,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兴勇带领科研团队在紧张工作。陈兴勇说,团队围绕当地五华鸡产业发展难点开展科研攻关,选育创建五华鸡多个生产方向新品系及其配套养殖关键技术,助力产业提质升级。

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繁昌区大力实施“厚植土壤”本土人才提升计划,出台支持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引育26条措施,大力营造引才、爱才、留才的氛围。

“大数据和智能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针对现代农业‘卡脖子’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在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选择繁昌区建设‘无人农场’,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建模构建‘农业大脑’,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农业新样板。”

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繁昌区成立区人才发展公司,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拓展乡村振兴新格局。

聚焦生态资源力促城乡融合

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是释放乡村生态、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多元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助推剂。

青山绿水间,一条条风光旖旎的公路连接起城市和乡村。毗邻长江、地处皖南的繁昌区拥有独特的山水自然风貌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繁昌区加快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助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水乳交融。

走进有着“江南小竹乡”美誉的繁昌区峨山镇东岛村,仿佛走进天然氧吧,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东岛村立足生态优势,按照整村运营模式优选运营主体、建设精品民宿,着力打造“晴耕雨读、诗画东岛”生态名片,依托乡村旅游公路将周边的古道、田园、房车营地等诸多景点串珠成线。

以美丽环境带动美丽经济,繁昌区各部门协同发力,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幸福河湖与水美乡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公交、供水、环卫等城乡一体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北站记忆馆、城市会客厅、民宿……在位于繁阳镇的繁昌北站区域城市更新项目现场,记者看到,承载着繁昌几代人乡愁记忆的繁昌老火车站正华丽蝶变为繁昌北站1969文化街区。繁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以老繁昌北站历史建筑为主要载体,挖掘繁昌文化,演绎繁昌故事,打造集文化、商业、休闲于一体的文旅新空间,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民记住乡愁。未来,北站1969文化街区将成为全域旅游的又一张全新名片。

在繁昌区繁阳镇,一座集遗址观光、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繁昌窑遗址文化公园以青白瓷IP“出圈”,吸引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前来打卡。瞿辉说,繁昌区加快人字洞、繁昌窑等文化遗址的保护研究,同时,在乡村旅游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丰富内涵。

以繁昌慢谷旅游度假区为牵引,繁昌区探索镇村企合资联营等新模式,打造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推动民宿差异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

生态为底、文化为魂,繁昌区打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空间。2024年,繁昌区累计接待游客192.6万人次,联农、带农、富农的利益联接机制进一步完善,拓展城乡融合互促新路径。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