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通互联到创新协同 西安都市圈释放“西引力”
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以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创新协同为核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成为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新华财经西安2月21日电(记者雷肖霄)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西安都市圈正不断释放发展潜力。从西安、咸阳奏响的“双城记”到构建多城协同发展的都市圈,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产业圈,从单兵作战到群策群力的创新圈……西安都市圈以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创新协同为核心,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成为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轨道上的都市圈”筑牢区域发展基石
2024年12月26日,西安地铁首条环线8号线正式开通运行,全长49.9公里,贯穿5个行政区和4个开发区,共设站37座,其中换乘站13座,是紧密连接西安地铁线网的“换乘之王”。至此,西安地铁运营总里程突破400公里。
西安市轨道集团副总经理康佐说:“8号线首次采用A2型地铁车辆,较其他车型更加宽敞,载客能力增加31%。采用国际最高自动化等级的无人驾驶系统,并应用了全自动运行、云平台、智能运维、智慧车站、宽带集群等先进技术。”
交通互联互通是西安都市圈建设的重要一环。自2022年《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以来,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便积极筹划,共谋发展,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都市圈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西安都市圈以交通互联互通建设为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西兴高速、鄠周眉高速预计2025年年底实现通车;西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项目加速建设,西段和北段计划于年内开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进展顺利,蓝田、富平等通用机场规划启动,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多层次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织密,“轨道上的都市圈”已然形成。
向“圈外”延伸,西延、西十、西康等高铁项目加速推进,“米”字形高铁主骨架形成;与“圈内”联通,西安与咸阳、渭南等周边城市的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实现“1小时通勤圈”目标。
2月20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正式投运。作为国内首座以“T5”命名的航站楼,其总建筑面积达70.55万平方米,超过现有T1、T2、T3航站楼的总和。
随着T5航站楼的启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将保障年旅客吞吐量8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成为集航空、轨道、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西安都市圈提升辐射带动作用的又一有力支撑。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永秀分析,西安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西安都市圈城市功能品质得到提升,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区域发展。
产业协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2024年,陕西省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增速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产量达175.35万辆,同比增长19.3%。汽车产量全国排名由2023年的第十位升至第七位。
数据跃增背后,是都市圈产业分工布局明确的成效:拥有比亚迪、吉利、陕汽等众多龙头车企的西安以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整车制造及核心零部件为主;咸阳聚焦汽车电子、铝镁合金材料及零部件制造;渭南着眼于布局新能源电池材料、储能及回收产业;铜川则具备车轮集成、车桥总成、制动系统等汽车配套生产能力……从原材料供应到整车制造,随着产业分工更加明确,汽车产业集群在西安都市圈加速崛起。
依托“西安创新大脑+都市圈转化中心”的产业协作模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及的七大功能组团建设成效显著:航空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初步形成,富阎产业合作园区成为西安-渭南融合支点;汽车制造和光伏新能源产业集聚,高陵、泾河新城、三原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雏形显现;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临空经济全产业链加速构建,航空货运枢纽地位提升;国家旱区种业基地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杨凌、武功、周至粮食安全与食品加工业协同推进;耀州、临渭华州也在新能源、文旅融合等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时介绍,“多组团”是着眼都市圈整体性功能布局,积极推动重点毗邻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都市圈特色功能组团,形成都市圈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不同功能单元,多点支撑都市圈发展。
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离不开创新沃土的支持。2021年3月,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窗口设立在西咸新区。随着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不断发展,助推西安都市圈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
合作共赢 当好西部经济新引擎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西安都市圈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进程备受瞩目。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提升都市圈整体竞争力,相关人士建议从完善交通网络、强化产业协同、促进公共服务共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多方面入手,推动西安都市圈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一是持续深化西安-咸阳一体化,推动都市圈“强核”发展。进一步疏解西安非核心功能,加快“北跨”战略实施,将渭北区域打造为产城融合示范区。同时,强化西咸新区纽带作用,在规划、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融合。
二是完善创新体系,激活内生动力。持续建设秦创原总窗口,推动超算中心、数据分中心布局,促进“四市一区”科研设备共享。探索“飞地经济”模式,鼓励杨凌农业科技向周边辐射。同时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构建韧性城市,推广氢能利用试点,完善长距离供热工程,建设“零碳产业园”。
三是继续强化产业协同,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如聚焦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鼓励都市圈内城市共建产业园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四是不断提升开放能级,打造“双循环”枢纽。推动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提升自贸区能级,吸引国际组织落户,增强文化软实力。
编辑:谷殿清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