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深化集成改革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德州跳出传统的“单打独斗、逐个推进”模式,以党建引领进行系统化、集成式改革,通过“动体制机制、动人员编制、动金钱利益”,推进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有效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新华财经济南3月24日电(记者杨守勇、贾云鹏)近年来,山东德州市先后承担10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其中39项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记者调研了解到,德州跳出传统的“单打独斗、逐个推进”模式,以党建引领进行系统化、集成式改革,通过“动体制机制、动人员编制、动金钱利益”,推进实施了农田“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政治生态量化评价和预警制、“县镇同权”和镇街底线集成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向改革要活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障碍,有效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从改革中找办法”隆起改革高地
两河“牵手”,是德州现代水网建设的一次创新。德州市沙杨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人员驾驶挖掘机、运输车来往穿梭。“作为连通漳卫新河和马颊河的调水通道,沙杨河是德州城区水系连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大运河‘牵手’的纽带工程。”德州市水利局副局长王书芹说,黄河、大运河“牵手”区域已将水利文物、生态绿廊、文化旅游、全民健身、乡村振兴等有机融为一体。
与水相连的是德州节约集约用水和“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等改革试点。德州是严重缺水城市,又是农业大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的1/10,随着用水量逐年增加,在黄河水不能超支、地下水不能超采情况下,当地按“四水四定”要求合力推进农业用水权、水价改革、国家灌区建设等水资源综合改革试点。
“德州财力不强,但3年来水利投入高达196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总和,是历史上投入最集中的时期,也初步探索出华北平原缺水地区水资源管理新路径。”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说,水资源综合改革只是当地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域之一,德州实施的数百项力度大、创新强、举措实的重大改革,形成了“聚产业、聚人气、聚资源、聚要素、聚红利”的工作思路。
集成化改革红红火火。作为山东唯一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德州“布局点子”推出创新成果转化中心;为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难题,德州率先探索的“县镇同权”改革做法被广泛推广;针对农业大市农民就业难问题,德州推出农民工免费上大学等举措;为促进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德州对县市区和部门政治生态进行量化评价和预警……
德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刘荣青说,近年来,德州召开市委深改委(组)会议70多次,审议200多个改革方案,围绕国家战略落实落地、高质量发展、民生、基层治理和党建等领域,承担百余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滚动实施20项集成改革任务,39项改革探索全国推广。近两年,德州在山东对市改革考核中位次大幅跃升,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连续两年创历史最好成绩。
聚焦“国家所需基层所能”改革突破
从改革中找办法,在改革中提动力。德州市改革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禄超说,在推进改革中,德州不脱离市县实际,不背离群众利益,不远离中心任务,以问题导向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改革战略,以改革精神寻求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
一是尊重地域特点,以策略性改革推动国家战略落地。德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被赋予“一区四基地”定位,为更好服务融入协同发展,德州成立了面向京津冀的创新转化中心、科研院所中试基地等平台,推出设立政务服务中心驻京分厅等“差异化”举措。目前,60多家德州企业到雄安新区创业,引进39家央企国企及145家民企前来投资兴业。田卫东说:“国家改革试点实施得越好,地方受益越多。德州承担的改革试点都从市县实际出发,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了理论。”
二是树立发展观,以要素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德州人均GDP刚到1万美元,面临增量和提质双重压力、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大城市虹吸和周边竞争双重挑战。资源拼不起、老路走不通,只有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德州市工信局副局长楚华卫说,德州优选集成电路产业链,实施人才全维度、产业全链条、企业全周期、服务全流程集成改革,吸引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投资百亿元建设7个项目,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产业异军突起,“三线城市”崛起“一线产业”。
三是坚守宗旨观,以“小而美”改革改善民生。农业人口多,德州开展了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采取了健全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公益岗扩容提质、探索“农民工免费上大学”新路径、开发“以工代赈”岗位等系列措施。三年来,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年均增长3.2%,目前全市农村就业人员249.6万人,占总量的86.6%。德州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马全新说:“民生为大,德州提升政策执行温度,推行接地气、‘小切口’改革,让群众更可及可知可感。”
四是牢记问题观,以治理性改革夯实基层基础。针对乡镇权责不匹配等现实,德州2022年就在21个中心镇和重点镇开展“县镇同权”改革,推动行政审批权、执法权下移,各类事项基本做到县镇同办。“先后向乡镇下沉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执法人员2600余人,明晰181项乡镇权责清单,力求职责与资源匹配。”德州市委编办副主任吕恩仁说,制定配套政策保障和增强乡镇在统筹协调派驻部门和下沉人员管理考核方面的“话语权”,让基层腰杆“硬起来”。武城县鲁权屯镇借助改革机遇,县行政审批服务局鲁权屯镇分局承接审批事项149项、授权委托事项61项,每年办理企业登记、食品经营许可等事项5500余项,企业群众就近办事更方便。
党建引领集成创新激活力
作为全国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德州禹城市制定出“地块初审、项目论证、地价评估、民主表决、挂牌出让、签订合同、缴纳税费、移交土地、产权登记”等具体程序,并配套基准地价标准等11个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同地同权、布局规范、增存统筹、公平公开、高效配置”经验,多项做法被新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采纳。目前,禹城通过就地入市、整治入市、调整入市等方式,入市土地5000余亩,各乡镇均建起产业园区。
改革试点林林总总,是不是各干各的?德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孟凡忠说,用系统集成的办法整合资源、集聚要素,是德州一大特点。近几年,德州已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链条节粮减损等方面推行了20项集成改革,并探索构建改革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多实质性、首创性、系统性、制度性成果。
党建引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保障。德州2022年率先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创新试点,围绕政治生活、政治规矩、选人用人、干事创业等维度,构建政治生态评价体系和智能研判平台,对县市区和部门政治生态全方位“精准画像”,并作为班子考核、干部选拔任用、评先树优的重要参考。当地干部认为,这一做法既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又激发起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当地一些干部说,“人、地、钱”是高质量发展重要要素,建议优化顶层具体制度设计。在“人”上,可从国家层面整体营造制度、法治和文化环境,真正让鼓励生育政策落地;在“地”上,建议把握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契机,在“大稳定”前提下试行3至5年“小调整”制度,根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变动情况适时分地,保障人地公平;在“钱”上,对债务过重的地方,尝试“挂”而不“销”的办法,拉长还款期限,缓释集中偿债压力,但负债主体仍是属地政府,并以“负债率”约束政府财政金融行为,纳入主要领导干部任期责任考核。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