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中国路径与全球影响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多数嘉宾肯定了中国转型发展的成效,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回升具有信心。
新华财经海南博鳌3月26日电(记者陈碧琪)当前,中国正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多数嘉宾肯定了中国转型发展的成效,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回升具有信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中心,将给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当前,国际经贸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企业“出海”提速,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迎来了新局面。中国经济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经济的稳定回升态势已经确立,是不可逆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尽管过去两年,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是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超常规、逆周期的宏观政策予以应对。随着政策逐步落实,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稳中有进的局面,已重新步入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与十年前相比,‘中国制造’出现了出口产品结构性、趋势性的变化。”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在“高端对话:中国改革与经济前瞻”分论坛上表示,大概在2010年以前,我国出口70%以上是塑料、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不到30%。但去年,中国制造总出口量比2010年1.5万亿美元的出口量翻了一番还多。除总量翻番外,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大部分已经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构呈现出深刻的、趋势性的良好发展势头。
今年实现5%左右经济增速;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将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持何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认为,中国经济未来最重要的是信心。信心既是消费者的信心、投资者的信心,也是企业家和市场主体的信心,信心更多来源于完善的法治,稳定的政策预期。
多年来,博鳌亚洲论坛已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了解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和改革开放动向的重要窗口。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于2025年1月对论坛会员和合作伙伴近百家企业进行了信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对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持乐观和相对乐观态度,认为新能源、可循环新材料等绿色低碳制造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新型零售包括跨境电商等将成为促进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推动力。
其中,在人工智能领域,截至2024年二季度,全球人工智能企业中,中国占15%;全球234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中,中国有71家。2025年初,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以开源、低算力成本和高算法效率掀起AI革命,为行业和世界各国带来了全新的商业可能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中国不走部分国家‘对内改革,对外封闭’的道路,改革的成效应该是更广阔的世界、更广阔的市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
本届论坛年会上,各方再次凝聚起广泛共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我们要继续保持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黄奇帆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出台了多项对外开放新措施。从贸易政策上看,贸易政策以出口导向为主,既鼓励出口,也鼓励进口;从投资政策上看,中国既鼓励外资到中国投资,同时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在区域开放上,从以沿海地区开放为主,到现在沿海、内陆同步开放。
此外,黄奇帆强调,中国对外开放不仅要关注贸易量、资金量,更应关注营商环境。开放的目的是要使中国各个区域的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能够与国际接轨,其中涉及负面清单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工人的劳动权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
在提振内需方面,彭森则表示,中国居民目前的最终消费率只有38%左右。内需不足源于中国长期在观念上存在“先生产后生活”“重投资轻消费”的传统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消费。
为提振消费,彭森认为,中国经济要走消费繁荣的道路,“一定要为消费‘正名’,有关部门在制定‘十五五’规划时,可以考虑增加消费率指标,下一个五年计划可以考虑把中国的消费率增加5至8个百分点,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当前,中国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对于国家实现包容性增长和持久繁荣至关重要。”日前,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神田真人在访华期间和多位中国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商深化在财政可持续性、债务管理、区域知识共享及经济可持续增长战略等领域的合作事宜。
“前进的道路上并非没有挑战。因此,需要审慎地推进经济再平衡,努力通过增加收入来提振内需和居民消费。还需要供需两侧综合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同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大力扶持私营部门。”神田真人说。
编辑:苏航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