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2025:展望零碳未来 路径逐渐清晰
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度旗舰报告《应对气候变化:亚洲推进绿色发展》显示,在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亚洲的绿色经济正受到强劲的市场驱动,企业、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形成合力迈出变革步伐。
新华财经海南博鳌3月31日电(记者陈碧琪)海南博鳌,不仅是促进全球对话合作的窗口,也是践行“双碳”战略目标的标杆。会场之外,绿色低碳元素随处可见,建筑绿色化、景观生态化、运营智慧化,科技集成使碳排放归零;会场之内,有关“碳中和”“净零排放”“零碳”“气候目标”等关键词的研讨轮番展开、层层递进……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再次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绿色变革寻找答案、厘清方向。
中国亮出“零碳”绿色新名片
“三杯咖啡的咖啡渣,加上五个塑料瓶,就能做出一件衬衫。”在位于博鳌亚洲论坛会场的“零碳Bar”,一个个废弃塑料瓶踏上了“可再生”之旅。工作人员介绍,咖啡渣中的提取物与塑料瓶中的聚酯会聚合成咖啡母粒,再将其放入造丝机中,通过高温软化制作成纱线,结合纺织技术,就可以做成不同手感、外观和特性的面料。
2024年3月,“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启动运行。经过一年的努力,示范区整合了57项低碳技术,形成“八位一体”降碳布局,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在本届论坛年会举办前夕,示范区正式宣告完成从“近零碳”到“零碳”的关键跨越,向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嘉宾亮出了中国的绿色新名片。
近年来,“绿色”“可持续”是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常驻议题,而如今,蓝图逐渐变为实景,带来开放合作的新空间。
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度旗舰报告《应对气候变化:亚洲推进绿色发展》显示,在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亚洲的绿色经济正受到强劲的市场驱动,企业、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形成合力迈出变革步伐。中日韩三国的低碳专利申请量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二,彰显了亚洲在全球清洁技术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绿色转型有助于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能源署估计,未来十年,清洁能源技术市场规模将增长三倍。
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白乐夫看来,中国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成就显著,绿色能源等技术不断发展,中国的绿色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转型金融带来绿色合作新空间
各国在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性决定了转型过程的复杂性,技术竞赛也使融资缺口进一步凸显,亚洲绿色转型仍面临严峻资金考验。
净零转型的资金缺口有多大?以老挝为例,老挝央行副行长苏里斯·萨姆努冯介绍,在可持续发展路线下,老挝在2030年之前需要约236亿美元投资,其中有122亿美元资金将投入绿色项目,占全国GDP的7%左右。
与会专家指出,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转型金融在实现零碳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仍需得到更多重视。其中有三大关键点:一是加强跨境监管协调,建立区域统一的碳核算标准与风险共担机制;二是完善产品体系,开发气候债券、转型期货等创新工具;三是培育社会共识,通过碳普惠机制激发公众参与。同时,需警惕技术路径不确定性与市场波动风险,通过压力测试与动态调整保障金融体系稳定。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强调,转型金融并非“去碳化”融资,对转型金融的支持需要配合更好的价格机制,同时设定碳排放标准,增强透明度和可监督性,还要设计一个能够获取更多期货及远期价格信息的系统,从而使金融机构发挥更大作用。“我们不能为了发展转型金融就要求金融机构提高觉悟,‘赔钱也得做’是不可持续的,并且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金融系统的不稳定。”
在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看来,发展转型金融需要在此前制定的《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G20转型金融框架》指导下深化国际合作,设定清晰的标准和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及推出合适的激励机制。
“在激励措施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推出了两项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便利机制,其中最重要的要求是所有金融机构在使用央行的再贷款工具时需要定期披露所支持项目或企业的碳排放信息。3年多来,信息披露质量已经越来越高。”易纲说。
在支持转型金融创新、拓宽资金来源方面,交易所可以发挥哪些作用?以中国为例,中国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介绍,香港在支持绿色转型方面的政策和努力聚焦于两点:标准和工具。她建议亚洲各国携手建立一个泛亚洲的碳信用市场,以扩大交易规模,增加产品流动性。
当前,能源行业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AI技术在效能提升、安全管理、市场预测、客户服务等能源行业的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价值潜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胡晓炼观察到,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工厂、智能设备涌现,现在通过AI技术调控发电已不是一件难事,“这种数智化的改造能更好地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作用。对这种改造的金融支持是不是也可以算作转型金融?如果能将转型金融的范围扩展得更宽一些,和当前AI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数智化改造进程结合,会对整体经济转型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