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博鳌激辩AI创新与治理如何并行

新华财经|2025年03月31日
阅读量: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业内嘉宾呼吁各方加强创新合作,促进AI等科技成果共享及应用,着力弥合数字鸿沟,将中国以开源方案推开的AI普惠之门越开越大,更均衡地助力各国共同发展。

新华财经海南博鳌3月31日电(记者陈碧琪)以DeepSeek在中国横空出世为标志,AI在过去一年取得显著进展,在全球掀起舆论旋涡和资本热潮。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业内嘉宾呼吁各方加强创新合作,促进AI等科技成果共享及应用,着力弥合数字鸿沟,将中国以开源方案推开的AI普惠之门越开越大,更均衡地助力各国共同发展。

进击的中国AI

“一年前我在同样的地点参会,当时没预料到人工智能领域在一年间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今年,“杭州六小龙”如蛟龙出海,搅动全球AI江湖。在本届论坛年会上,几场AI相关分论坛亦是座无虚席。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在相关分论坛上称,DeepSeek给行业带来了震撼,是近两年来AI领域最大的、规模性的创新,也是中国对全球的重要贡献。

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渗透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使市场信心得到极大提振。与会嘉宾指出,中国在AI等科技领域实现突破是促成香港资本市场近期活跃态势的重要积极因素,国际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企业家精神,意识到美国在AI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并非遥不可及。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应抓住这些场景加速大模型的迭代。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刘建刚预测,AI的企业级应用将引领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企业从“后知后觉”向“先知先觉”的数智企业转型。

对于进一步用AI支持研发,以更大的技术突破实现从产线效率到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天合光能联席董事长高海纯充满信心。她指出,智慧电网时代正在从物理电网走向数字电网,从集中式走向分布式,从调度型走向充分市场化。通过AI和产业深度融合,在创新之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中国企业将推动整个产业体系加快重构。

AI产业在中国大地蓬勃发展,不仅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亚洲和全世界的机遇。今年2月,中国与老挝签约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未来,该中心将推动有出海意愿和能力的中国企业深入挖掘东盟国家AI需求和应用场景,与东盟国家有关方面共同打造农业、医疗、旅游、教育等领域AI垂直应用场景。此外,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等其他相关国际合作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中。

“AI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利用能源以节约人力的工具,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不止于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认为,AI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促使许多企业进行转型,企业可能会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层面上,人工智能的普及本质上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全球化。”

专家呼吁应用与治理平衡推进

当前,人工智能行业正在从生成式AI走向智能体,从预训练走向推理,从信息智能走向以无人驾驶、机器人等为代表的物理智能、以人脑接口等为代表的生物智能。

AI技术的进步虽令人振奋,但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引发各界对其安全性的关注。

“智能体的广泛运用正在让AI的风险加剧。智能体具有自我规划、学习、试点并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是强大的技术工具。但其运行机理尚未完全被厘清,因此需要对智能体设置诸如不能自我复制一类的红线。”张亚勤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指出,目前AI治理的进展有限,现有的原则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落地。市场机制在解决AI治理问题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对于AI应用与治理的平衡问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较为乐观:“AI的发展与安全治理之间并非相互掣肘。我们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提升AI模型的安全能力对问题求解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这说明安全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AI的发展目前尚未达到需要担心其取代人类的阶段。”沈抖对AI技术同样持乐观态度。他指出,自由的本质并非仅仅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帮助我们更接近这一状态。

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AI监管路径存在差异,如欧盟、美国和中国各有监管框架。以色列民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特希拉·施瓦茨·阿尔特舒勒认为,AI治理需要考虑各国的国情,建立多样化方案,同时需要国际间的沟通和谈判机制。仅仅依靠个别国家或企业的努力远远不够。

多层面推动跨越数字鸿沟

在巨大变革的背后,公平问题逐渐浮现。一些与会嘉宾敏锐地捕捉到,数字时代的科技进步尚未填平固有的阶层鸿沟,并且还在催生新的数字鸿沟。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指出,如何弥合数字鸿沟,如城乡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老年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等,已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要课题。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大中华区总裁斯寒指出,在AI热潮之下,全球仍有大量的人口处于“信号盲区”。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2024年全球还有26亿左右的人口未接入互联网。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现实值得引起深思。

“要增加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设施质量和等级水平,加快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在各个层面推动跨越数字鸿沟。”王辉耀说。

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则强调了能力建设尤其是人的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在数字生态系统中,技术设备和资源可以转移和共享,但人的能力是不可转移的。他呼吁,落后国家必须重视能力建设,从长远角度进行更多相关投资。数字技术的可及性和获取性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而能力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博鳌亚洲论坛机构理事、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表示,vivo一直认为,科技不应只是冷冰冰的技术、参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技术的边界,增强了普通人的能力,更能帮助弱势群体积极拥抱这个世界。

“算法对移动影像的赋能,让大家在‘山顶’也能拍清楚演唱会舞台上的偶像;AI技术对无障碍功能的加持,让视障人群能够‘看见’路边花朵的颜色,让听障人群能够实时与不懂手语的人沟通交流。帮助不同群体更好地与美好生活对话,是科技发展的终极意义。”胡柏山说。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