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转型挑战下企业竞争力如何重塑?

新华财经|2025年03月31日
阅读量:

百年变局之下,中国企业如何做到“不下牌桌”,顺利突围?坚持全球视野、均衡布局;塑造绿色竞争力,享受绿色红利;加快供给侧、应用侧创新,是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给出的“药方”。

新华财经海南博鳌3月31日电(记者陈碧琪)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企业家是推动创新、引领发展的关键力量。百年变局之下,中国企业如何做到“不下牌桌”,顺利突围?坚持全球视野、均衡布局;塑造绿色竞争力,享受绿色红利;加快供给侧、应用侧创新,是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给出的“药方”。

坚持全球视野 以均衡布局应对结构转移

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增长失速、规则失序、信任缺失,地缘冲突推高了整个全球供应链的成本,贸易壁垒割裂了市场的需求。气候风险、环境危机也拷问着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

本届论坛年会期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旨在通过对“中国关联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以重振美国造船业的计划——301调查,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听证会上遭遇了本土航运产业代表的激烈反对。对此,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董事长、中远海运集团原董事长许立荣指出,漠视国际贸易规则和违反公平竞争理念的行为将造成“负和博弈”,不得民心,难以持续。

持续推动全球对话与合作,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这是在更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与会嘉宾们的共同期盼。专家指出,无论如何困难,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亚洲企业都要坚持公平竞争和市场规律,通过扩大国际合作、均衡布局业务、加大创新投入来积极应对出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在新一轮美国关税攻势下,欧洲各国已经开始行动,在制定反制措施、争取谈判空间的同时寻找替代市场。许立荣认为,全球化是比较优势和社会分工带来的必然结果,“从中国角度来讲,很多产业转移或者说结构调整都势在必行。我们的企业应该用全球视野来看待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均衡业务布局,对RCEP的市场、共建‘一带一路’的市场、拉美的市场、非洲的新兴市场予以更多关注和投入。”

“中国企业有非常大的机会,在海外市场打造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长江商学院院长李海涛表示,未来“不出海就出局”的可能不仅仅是制造业,各行各业都应把出海作为重要议题。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建议,企业需以“本土共生”思维替代单纯出口,平衡全球布局与区域深耕,建立可持续的海外生态。

已是第三次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中澳企业家对话”活动的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表示,隆基绿能积极拥抱RCEP带来的开放经济环境。去年6月,中澳双方签署的《深化自贸协定实施合作备忘录》为包括光伏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提供了更便利的投资和服务贸易条件。澳大利亚太阳能资源丰富,隆基绿能正通过高效组件、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等产品,助力当地光伏电站及分布式光伏市场增长。

坚持长期主义 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的测算,要实现到2050年前达到全球净零碳排放的目标需要海量投资,从现在到2030年,每年需要约1.3万亿美元的投资,从2030年到2050年,每年需要约10万亿美元的投资。

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晓晨指出,绿色创新的核心动力来自企业,特别是在技术研发、绿色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及投资方面,例如比亚迪通过电动车与储能电池推动交通电气化,优衣库采用可回收材料生产服饰。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指出,如果按照碳排放量来平均承担投资的话,中国占全球总排放量约30%,这就意味着每年3万亿美元的投资,按当前汇率约合22万亿人民币。“这是一个巨大的价值释放的机会。要改变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叙事方式,中国企业也急需转变思维方式,它不是纯靠情怀,它就是一门生意。对企业来说,如何提前布局,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能源转型带来的可能性,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刘俏说。

“要把握绿色发展机遇,让新质生产力为可持续发展赋能。现在有些人说中国风电、光电太多了,特别是光伏太多了,产能过剩了。从我的观察来讲,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二氧化碳成本还没有纳入进去。”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说,这部分成本计入后,传统化石能源的成本会上升,而绿电会相对更便宜,有利于调动社会使用绿电的积极性。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高海纯也认为,随着中国碳价进一步与全球接轨,非绿成本将越来越高,绿色投资不是短期性投入,而是长期性的战略资产,“绿色能源相比传统能源更具经济性,有利于企业真正实现降本增效。要把绿色从成本变为核心竞争力,通过绿色投资享受绿色红利。”

坚持供给侧创新 积极创造新需求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在本届论坛年会上,与会专家建议,面对已经或即将出现的发展瓶颈,企业要对应用、消费等需求侧管理予以更大关注,有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机制,积极贯彻落实“双循环”发展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中国经济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增长模式是投资推动型的,现在正逐渐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消费既包括内需,也包括外部需求,这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他说。

在提振内需方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表示,中国居民目前的最终消费率只有38%左右,低于西方国家水平,消费增长空间较大。

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越来越多担当进取的中国企业正激发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小瓶盖也能‘拧’出大市场。”2023年,伊利集团创新研发的旋盖式现泡茶,将冻干茶粉封存在瓶盖,饮用前轻轻一拧,茶粉落下3秒即溶,实现“现泡现喝”。

“中国有14亿多人,哪怕是1%的需求,对应的也是1400万人的大市场。”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在消费需求愈发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下,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做“大路货”,要通过供给侧产品创新,不断满足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要把绿色嵌入商业模式之中,打通绿色价值链,不仅仅是在生产端,更重要的是在消费端,让绿色成为一种消费理念,围绕绿色需求提供解决方案。”高海纯介绍,天合光能正在推进绿色算力、绿电制氢氨醇、绿色农业、绿色航运等应用侧的解决方案,并呼吁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企业共创。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