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新场景不断涌现 “人工智能+消费”生态初步构建

新华财经|2025年04月01日
阅读量:

专家指出,当前,市场正在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需求升级的合力作用下进入高速发展期,未来,产业将加速向智能化、场景化跃迁,需通过核心技术攻关、跨领域生态协同与制度创新构建健康生态。

  新华财经北京4月1日电(记者孙广见、吴丛司)随着技术不断突破与成本逐渐降低,人工智能正加速渗透消费领域,催生智能穿戴、自动驾驶等新场景。专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消费”市场正在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需求升级的合力作用下进入高速发展期。未来,产业将加速向智能化、场景化跃迁,需通过核心技术攻关、跨领域生态协同与制度创新构建健康生态;企业则需聚焦细分场景、优化用户体验,在高成长性赛道中抢占先机。

  政策、技术与需求合力加速市场扩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政策支持是“人工智能+消费”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我国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以及自主创新生态的纵深发展,从源头上保障了AI产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韩子哲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消费”市场正处于技术驱动与需求升级双向赋能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人工智能+”行动深入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持续开展,AI技术正加速向消费场景渗透,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等新兴领域已初步构建“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场景适配”的产业闭环,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王鹏以语音识别技术举例,说明电子消费品已经跨越消费者可接受的智能水平关。目前国内语音识别准确率从几年前的80%左右跃升至如今的98%以上,消费者对智能产品的接受度日益提高,智能功能成为选购产品的重要考量因素。

  面向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贺可嘉建议,大力推动技术融合与场景创新,鼓励AI与实体经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比如以建设数字家庭作为城市更新与数字经济的结合点,从而为城市发展“循环供血”。基础设施的优化和产业链的协同也非常重要,例如加强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自动驾驶路侧设备的布局,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场景开发与人才培养共推企业发展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企业应适时抓住机遇,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灵镜玉虚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大鹏认为,企业应做“需求捕手”而非“技术堆砌者”,深耕场景应用细分赛道,避免同质化竞争。

  张大鹏举例道,企业可根据行业或公司特色定制AI数字员工,亦可与文旅、医疗、教育等产业交叉创新,开发AI健康管家、AI家庭科学实验桌等融合型产品。

  重庆大学教授刘雳宇则针对现在AI企业面临的人才缺口给出合理性建议。他指出,“人工智能+消费”产业的发展需要兼具AI算法能力、消费市场洞察与商业逻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应从这点出发,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培育复合型人才,解决AI消费领域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此次项目征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校企人力资源提升三类,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人才需求及人工智能工具使用,以提升高校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岗位认知、实习实践和就业能力,促进用人单位相关领域人才挖掘、技术升级、创新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多位专家均提示,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需警惕潜在风险。刘雳宇认为要警惕技术泡沫化和伦理风险;贺可嘉表示企业需要提前布局合规体系,并在AI应用中融入风险考量,避免隐私泄露等问题;张大鹏则建议针对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建立“沙盒”监管机制,平衡创新与安全。

  业内人士指出,人工智能消费的终极价值在于“以人为本”,唯有以技术创新为基、需求洞察为纲、社会责任为锚,方能实现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的双向奔赴。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