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持续建设中原农谷 筑牢农业“中国芯”
中原农谷带动河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45亿斤。
新华财经郑州4月1日电(记者李文哲)2021年以来,河南抓住全国唯一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地的机遇,借梯上楼、拓展功能,在新乡市规划1612平方公里建设中原农谷,布局种业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设施农业,探索打造全链条种业创新体系。如今,中原农谷带动河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45亿斤。
加快成果转化 夯实创新底座
在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的高标准农田里,“普冰03”小麦抖擞精神,进入返青拔节期。
“这是我国首个国审远缘杂交新品种,去年在中原农谷成功转化,预计今年在全市的推广面积将超5万亩。它将冰草高产、抗病等基因导入小麦,突破了利用冰草属物种改良小麦的世界难题,使小麦更加高产、稳产、多抗。”河南省中原农谷联合种业有限公司技术部负责人韩亚伟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上百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新麦58”“郑麦918”等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近年来,中原农谷带动河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让“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在河南成为现实。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已连续8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一粒种子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涉及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多个主体,包含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创新链与产业链如何建起“超链接”?这背后是育种科技的突破与种业体系的革新。
“新乡与中国农科院有60多年的合作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拥有中国农科院在国内规模最大、成果最多的综合试验基地。”中国农科院新乡试验基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科院便把6个研究所的基地放在了新乡,常年有90多个课题组、创新团队在此开展科研。
通过紧跟前沿基础研究、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主攻种子种苗种畜,目前,中原农谷已集聚67家高能级平台、16位院士,保藏种质资源18万份,培育农作物优良新品种178个,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10万亩,吸引隆平生物、杨凌秦丰、中农发等88家种业企业相继入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超亿元。
2022年“入谷”以来,中农发(河南)农业高科有限公司在中原农谷的繁育基地已从1000多亩发展到3000亩。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四处找新品种,现在跟育种专家在一起,能够更快地发现新品种。
“让中国碗装更多中国粮。中原农谷带动河南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45亿斤,其中冬小麦供种占全国的50%,按种子产出比1∶40计算,每年可支撑1800亿斤粮食产能。”中原农谷管委会主任、新乡市市长魏建平说。
加强设施建设 赋能农业生产
春耕时节,中原农谷内农户收到的天气、土壤、病虫害等信息格外频繁。在田间地头的集成杆上,杆头挂载着高清摄像头、气象设备、杀虫灯、信号收发器等装置,杆尾的土壤传感器埋入地里,可测量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这些信息比我们到地里看要发现得早,这样就可以及时打药预防,减少病虫害危害。”平原示范区师寨镇香时庄村种粮大户娄俊杰说。
一个屏幕服务万亩良田。在数据的汇聚处——中原农谷数智大脑,大屏上除显示各种气象指标外,还有农药肥料投入情况、农业生产指数等。借助天气、土壤、肥力、植物蒸腾等四个数据大模型,通过全市130多根集成杆、10多个监测站以及相关卫星,这一数智大脑已收集数据超2亿条。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数智”赋能不断提升农田科技种植和管护水平。而设施农业不仅服务于主粮,还拓展到了果蔬、畜禽等多个领域。
草莓种在可升降的“高架桥”上,番茄登上“旋转机”……走进中原农谷现代农业科技展馆,立柱式、螺旋式、叠碗式等气雾培、水培、基质培方式还有很多,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温度、湿度等条件都能被实时监控和调节。
“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技术支撑,借助立体种植,生菜就像住进了‘楼房’。虽然占地不到100平方米,却能实现传统田里种植近百倍面积的产量收获。”中原农投总工程师范永胜说。
让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借助中原农谷区位、科研等优势力量,当地积极布局建设了粮食和大食物遥感统计监测体系河南区域分中心,更好服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
国网新乡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该公司精准投资5383.1万元,建设农业排灌配电变压器379台,10千伏线路75.13千米,进一步保障了48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需求。将持续做好“粮袋子”的“充电宝”,全力保障农田灌溉用电安全可靠。
加快建设现代种业“硅谷”和农科“芯”城
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中原农谷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新乡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坚持全种业、全链条,以更大力度打造中原农谷2.0版。
“新乡市将在系统评估中原农谷三年发展成效的基础上,编制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魏建平表示,力争到2027年,把中原农谷打造成为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力量,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种业体系,形成国内一流的种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粮食科技创新高地。
具体来说,一是进一步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的深度合作,推动畜牧兽医所的畜禽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物科学所的作物前沿交叉技术中心、蔬菜花卉所的中部研发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落地中原农谷;做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加强神农种业实验室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全面合作,新增国家级种业创新平台10家以上。
二是进一步激发人才集聚势能。全力构建人才招引、培育、服务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深入推进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新引育种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30名以上、研发团队50个以上。加快推动中原农谷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在教学科研、协同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和神农系列实验室教学科研基地,搭建全省农业科研策源中心。
三是进一步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瞄准世界种业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围绕高产优质、抗旱抗逆、适宜机收、适应性广等育种方向,培育优良新品种200个以上,转化率达到80%以上,抢占转基因技术、智能育种新高地;加强小麦、花生、畜禽、果蔬等种质资源分析挖掘与应用,新创制、保藏种质资源25万份以上,建成国内种类最全的数智化种质资源库。
四是进一步增强种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吸引世界30强、国内10强种业企业在中原农谷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繁育基地,力争建成小麦、花生、大豆、水稻等国际一流的繁种制种基地200万亩;推动河南种业集团进入全国前3强。
五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优势,以制种育种、食品加工、农机装备等为重点,力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建设研发基地5家以上,联合种业发达国家建设国际育种创新平台5家以上,争当种业对外开放排头兵。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