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黑龙江:从细微处打造有温度的城市

新华财经|2025年04月02日
阅读量:

近年来,黑龙江省探索在城市更新中以便民、惠民、利民等各项民生工程为牵引,以解决老百姓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为目标,从细微处着手,通过撬动街角“微空间”,推进城市“大治理”,探索出一条城市空间利用与城市治理的新路径。

新华财经哈尔滨4月2日电(记者梁冬)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记者近期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黑龙江省探索在城市更新中以便民、惠民、利民等各项民生工程为牵引,以解决老百姓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为目标,从细微处着手,通过撬动街角“微空间”,推进城市“大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探索出一条城市空间利用与城市治理的新路径。同时,在改造过程中,坚持“应保尽保,修旧如旧”等原则,最小干预,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街区整体风貌。

城市治理微变化 推动民生大改善

随着气温渐渐回升,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居民纷纷来到群力地区周边的口袋公园休闲健身。这些点缀在城市一角的小公园,自建成以来,迅速成为周边居民晨练、遛弯的好去处。

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的城市小微空间整治提升试点城市,哈尔滨2024年起全面开展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实现整治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

建设口袋公园辟出家门口休闲新空间、新建停车场缓解停车难、优化治理桥下空间……当前,随着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哈尔滨的城市治理与全国许多城市一样,逐步由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的“存量”发展转变。

2024年以来,哈尔滨市加大力度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约60个口袋公园的新建和改建工作。同时,哈尔滨市对主城区绿地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绿地、街心街角等小型绿地,通过铺设甬路、新建座椅等方式增加功能性服务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哈尔滨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涵盖多方面内容,目的是以“小切口”推进“大治理”,以“微改造”促进“精提质”。

同样从细微处着手改善城市治理的还有齐齐哈尔市。该市针对城市治理上存在的不足,深入推进以“治破、治乱、治脏”为主的城市细部治理工作,由点位细部的深度治理向城市环境的全面更新拓展,形成和谐共生的整体城市风貌。

齐齐哈尔市细部治理办公室副主任李鹤群介绍,作为东北地区西北部区域的中心城市,齐齐哈尔要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打造近悦远来的优质环境,创造主客共享的城市空间。“细部治理,改善的是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的是城市整体形象。”他说。

目前,齐齐哈尔市已对市区内的138条街路上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升级、治理违规牌匾、治理街路飞线、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等10项具体工作任务精准发力,并对巷道连接或巷道半径辐射内的物业弃管小区楼宇门、地面裸露等方面进行了集中精准治理。

更新中保护好城市建筑特色

黑龙江省在明确城市基因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进行保护和修缮。在此过程中,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保持原有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高起生说,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形成了边境省份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历史遗存。近年来,黑龙江省持续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深入挖掘边疆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

据了解,黑龙江省现有历史文化名城5座、名镇5个、历史文化名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26个,确定了历史建筑773处,划定了历史文化街区19片。哈尔滨花园街、中华巴洛克、齐齐哈尔罗西亚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在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引进多种商业业态,留住“烟火气”,一个个“老地标”变成城市“新名片”和游客“打卡地”,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走在齐齐哈尔市罗西亚大街上,一排排淡黄色墙体的俄式建筑映入眼帘,街边的欧式路灯、花箱、木质座椅等,构成了一幅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画。

走进街边一栋免费参观的俄式老建筑,室内家具、摆设都按照百年前俄式风格布置。“这桌上放的列巴、酒水、餐具等,是前不久俄罗斯游客带过来摆放在这里的,每年都有俄罗斯游客来这里参观游览。”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崔畅介绍。

近日,几场大雪让牡丹江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保留完好的256栋百年俄式建筑愈显晶莹,许多游客在中东铁路机车库、俄式木屋群、大白楼、铁路治安所驻地老建筑前拍照。一位来自河南的游客说:“在这个小镇上能看到保存这么完好的历史建筑、百年铁轨以及现代俄罗斯画家的作品,真是不虚此行!”

腾笼换鸟 老建筑变身新街区

针对一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工业遗产等老建筑,黑龙江省通过腾笼换鸟,破解存量低效闲置与增量空间紧缺的矛盾,既保留了老厂房、老建筑的文化资源,又开拓了城市品质提升的新空间。

2021年,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简称哈药六厂)整体搬迁至哈尔滨利民开发区,老厂区封闭。然而,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热持续升温,这座沉寂的厂区再度热闹起来,因其宏伟的建筑、华丽的外观和浓厚的欧式风格,被誉为“东方卢浮宫”,成为年轻人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自2024年以来,哈药六厂老厂区已接待了约90万人次的游客。在这座充满文艺气息的大楼里,参观现场不需购票,为了提升游客体验,厂区内还增设了餐饮区,完善了配套设施。一楼走廊开设了不少商铺,亚冬会特许经营店也入驻其中。目前,哈尔滨市正计划与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合作,将哈药六厂打造成为集文化、艺术、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

香坊区是哈尔滨市的老工业区,众多为新中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国之重器”汇聚于此。“一五”时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是唯一制造工量具产品的企业,被称为“中国工量具制造业的摇篮”。

哈尔滨市充分利用哈尔滨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哈量)的工业遗产,对企业周边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的民生国际门前广场进行改造,通过文化创意赋能,建设哈量文化广场,展现工匠精神文化内涵。建设内容包括哈量主题雕塑、大事记铭牌座椅等。其中,哈量主题雕塑采用量具万能角度尺和千分尺的抽象模型,歌颂代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大事记铭牌座椅采用铁艺加工工艺,石材雕刻记录哈量70余年的重要历史事件。

置身街区,近距离感受哈量的发展历程,触摸哈尔滨工业发展脉搏。“老厂房不仅是建筑,更是几代人的情感载体。”哈尔滨香坊区民生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打造集休闲、教育、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户外文化广场,既保留了老厂房、老建筑的工业文化遗产,又提升了城市品质,开拓了城市新空间。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