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云南玉溪:工业化理念解锁高原农业发展局限

新华财经|2025年05月12日
阅读量:

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着力抓好新种植模式、新技术赋能与新市场开拓,以工业化理念探索高原特色农业的突围之路。过去只在“山里转”的云菜、云果,如今走进了“国人厨房”,迈向了“世界餐桌”。

新华财经昆明5月12日电(记者李文哲、崔师豪、朱程)蓝莓吃上“营养餐”、香蕉坐上无人机、茉莉花拥抱新茶饮……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着力抓好新种植模式、新技术赋能与新市场开拓,以工业化理念探索高原特色农业的突围之路。过去只在“山里转”的云菜、云果,如今走进了“国人厨房”,迈向了“世界餐桌”。

新种植模式精耕现代农业

坐拥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抚仙湖,玉溪市因水而得名,有着“高原水乡”之美誉,却也长期面临农业发展困境:不仅耕地资源稀缺,还要兼顾环境保护、生态红线、耕地红线。

在抚仙湖所在的县级市澄江市,这一困境尤为凸显。澄江市20.05万亩耕地中,17.58万亩在抚仙湖径流区,大水大肥的蔬菜、花卉等农业产业均被纳入种植负面清单。

为破解发展困境,当地用工业化理念精耕现代农业,以绿色、高端、精品为方向,发挥现代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三高”特点。

走进澄江市海口镇海关社区的数字化设施农业生态蓝莓项目基地,传感器密布的大棚科技感十足: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虫情监测仪实时预警,小型气象站调控温湿度,全部功能均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一键操控。

“与传统模式相比,标准化种植管理大大提高了亩产量。以每亩600至800盆蓝莓计算,蓝莓亩产量至少可提高2倍,达到1.8吨以上,亩产值可达9万元以上。”该基地负责人、中链达通(澄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奎说。

澄江市海口镇镇长李龙介绍,企业作为项目方,投资建设蓝莓设施大棚,并提供基质、水肥、尾液收集等全程物质和技术保障;农户作为产业合伙人,只需负责好植株的日常管护和鲜果采摘。

20年前,澄江县为保护抚仙湖放弃传统作物,引进蓝莓试种;如今的澄江市已成为全国蓝莓优质产区,1.52万亩蓝莓年产值超9亿元,其中1.42万亩种植基地升级为“温室大棚+全基质+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模式。

土地变基地,农民变工人,合作社通过“挂靠”大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方式,年均聘用季节性蓝莓采摘工、监工等临时用工2万余人,人均增收2万至3万元。

蓝莓产业只是澄江市布局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在澄江市龙街街道左所社区建成的云南省首个羊肚菌工厂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车间,智能出菇管理系统控制温度、水分、营养等环境条件。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团队的跟踪指导下,这里实现羊肚菌一年四季供应,且品质稳定。

截至2024年底,澄江市建成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面积4.7万亩,占农业产业基地面积的87.36%。其中滴灌设施农业面积2.3万亩,占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面积的48.94%;水肥一体化设施农业面积2.4万亩,占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面积的51.06%。

据澄江市农业农村局测算,数字化技术栽培较露地栽培可降低生产成本35%,减少管理成本25%。特别是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浇灌,较露地栽培可节水30%、减肥26%。

无人机助飞破解运输困局

地处高原,玉溪市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峡谷、高原、盆地交错分布,其中山地地貌面积占全域总面积的90%。

“过去每到收获季,农户们只能依靠人力或简单的运输工具将农产品从田间搬运到集中运输点。近两年随着农用无人机吊运技术的发展,这一运输困境迎来了转机。”玉溪市元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颖说。

在元江县红河街道的一片香蕉种植基地上,两架农用无人机正在山区上空来回穿梭。当无人机抵达香蕉放置点上方时,操作人员便利用遥控器放下吊运绳索,现场工人牢固捆绑好作物后,无人机再次上升,并沿着预定航线平稳飞行至卸载地点。

据元江县农业农村局测算,通过无人机运输,果农采摘用工成本可降低96%,运输效率提升至原来的25倍,特别是火龙果、芒果、香蕉等易损农产品的擦伤率降低了三分之二,每吨利润增加500元,产品品质显著提升,使农产品能够更快、更保鲜地进入市场。

无人机不仅可以参与采摘运输,在喷洒农药作业中,无人机操控员利用其灵活高效的特点,一天内可完成数百亩农田的作业,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

“目前我们公司在元江县投用的大疆无人机最大单次承重是85公斤,未来随着承重能力进一步提升,运输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云南兴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磊介绍,自去年底至今年3月底,公司已订购了50多台农用无人机。

为更好推广无人机技术,元江县委人才办统筹,联合县人社局、玉溪技师学院打造农用无人机操作培训项目,聘请资深无人机教练通过“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提供不少于360个学时的培训。

截至目前,元江县已培训800余名农用无人机飞手,拥有100余架农用无人机,并带动周边红河州、普洱市200余名青年参与无人机技术学习与培训,形成了以元江为核心的区域性人才聚集地。

农忙时节,山间村头,无人机飞手们凭借手中的遥控器轻松实现月入过万,也展现了科技赋能下乡村新职业的无限潜力。

新市场需求引领产业未来

新种植模式、新技术赋能下,2024年,玉溪市全年完成蔬菜产量343.3万吨、同比增长3.5%;水果产量175.9万吨、同比增长9.5%;鲜切花产量41.7亿枝、同比增长5.7%。然而,供需关系是决定农产品价格的根本因素,有效开拓市场成为关键。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抢“鲜”迎市场。蓝莓、香蕉、荔枝、茉莉花……记者梳理发现,高原特色农业模式下的农产品,或生长在高原湖泊、或生长在干热河谷。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避开了市场供应高峰,以更高价格实现错峰上市。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春节前由于节日需求旺盛,加上澄江早熟蓝莓品种提前上市,供不应求,价格相对较高。

元江县是云南省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也是全国茉莉花上市最早的地区。元江地处干热河谷,茉莉花开花早、落花晚,能从3月中旬采到11月,比其他产区提早上市一个半月。

凭借提前上市的优势,元江茉莉花形成突出的市场竞争力,今年3月茉莉花价格曾一度达到每公斤60元,较开市价上涨一倍。“气温越高,产量就越高,但香味浓、品质好的茉莉花依然供不应求。”元江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徐建国说。

——依托农副产品加工闯出新赛道。近年来,元江县引进福建、四川、浙江、山东等地10家茶商到元江投资建厂。2024年,元江县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2万亩,实现茉莉花农业产值7.5亿元,平均亩产量1.5吨,平均亩产值5.1万元。通过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元江县进一步提升茉莉花产品附加值,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从“一朵花”蝶变为“一条链”。

云南温飛燕商贸公司销售总监何蕗芸介绍,随着新式茶饮企业崛起,元江茉莉花基地生产的茉莉花茶产品现在主要供应新式茶饮企业,“喜茶、霸王茶姬、东方树叶等知名茶饮品牌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会根据新式茶饮企业需求定制不同香型的茉莉花茶。”

在精加工方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元江茉莉花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不断由“小散弱乱”向“专精特优”转变。元江晶缘茉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小宴介绍,今年2月,投资1.2亿元的茉莉花精加工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处理茉莉鲜花2万吨以上,年产茉莉花细胞液400吨、纯露1000吨、精油100公斤,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

——畅通开放合作通道,卖向全世界。贴着“玉溪标签”的蔬菜、水果、花卉,搭乘中老铁路一路南下,至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截至2024年底,玉溪市外向型农业发展百强企业数量位居云南省第一,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

“中老铁路出口冷链国际运输迈入常态化阶段以来,公司出口蔬菜产品的运输方式大部分已从公路运输转为铁路运输。”通海万合进出口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以此为契机拓展国外市场、增加出口品种和销量,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

随着以烟、菜、花、果、药、畜六大特色产业和粮食、油料等产业协同发展的“6+N”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日益健全,更“特”更“优”的云果、云菜、云花享誉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别样打开方式。(参与调研:王菲、段巧芳)

 

编辑:胡颖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