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科技范” 激发黑土地增产潜能

新华财经|2025年05月22日
阅读量:

黑龙江以科技深耕黑土地为主线,通过精准农艺技术与标准化管理模式双向突破,构建起覆盖“耕、种、管、收”全周期的现代农业体系,在黑土地上“种”下增产增收的新希望。

新华财经哈尔滨5月22日电(记者梁冬)又是一年春耕时节,作为全国产粮大省,黑龙江以科技深耕黑土地为主线,通过精准农艺技术与标准化管理模式双向突破,构建起覆盖“耕、种、管、收”全周期的现代农业体系,在黑土地上“种”下增产增收的新希望

科技赋能激发黑土地增产潜力

春耕时节,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旭升村,农户高永全正加紧检修农机设备,确保播种进度。

“今年,县里有农机补贴政策,我新买了2台搭载农用北斗智能导航系统的气息式精量播种机,播种效率高,能确保一个坑只放一粒种子,还能避免种子损伤、提升出苗率。”高永全说。

甘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春雨介绍,近年来,该县大力应用信息化平台,对植保、农机作业标准、作业面积、作业区域等精准闭环管理。2024年,甘南县无人机作业监测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农机作业面积稳定在270万亩以上。

“去年我试验了500亩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增产了20%,大豆每亩增产80斤。”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黑岗乡三家子村村民薛庆刚说。

“龙江县地处干旱地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可通过在土地里铺设滴灌管达到节水、节肥、增产的效果,相比传统灌溉可节水30%、节肥20%,降低土壤板结、盐碱化风险,持续保护黑土地。”黑龙江省龙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旭介绍,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2.04万亩,今年将推广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110万亩、“水肥一体化”节水增粮技术60万亩。

中低产田、盐碱地治理是粮食增产潜力的主要来源。在大庆市大同区双榆树乡土地整治项目现场,曾经杂草稀疏、白碱遍野的盐碱地,如今已“变身”为渠成网、田成方的稻田。

“2024年水稻最高亩产达到了900斤左右。”大同区盐碱地改良专班负责人田浩说,经过治理,这片从前还是“不毛地”的盐碱滩已经连续2年迎来丰收。

“盐碱地最适宜种植水稻,最普遍的治理方法就是用水。”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环耕站站长胡明宇介绍,目前已经通过以水洗盐、以水压盐、以肥降碱、以酸调碱等方法进行改良,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种植、当年验收、当年丰收。

记者了解到,经过对盐碱地持续20多年的治理,大庆市改造轻中度盐碱趋势的草地或盐碱地成效显著,已新增50多万亩耕地。

“农业芯片”加速突破

春耕时节的黑龙江,一粒粒种子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抓好种子管理至为关键。黑龙江省依托优质种源、智能化催芽技术和标准化管理模式,严格把控良种选育、收储、加工等各环节,赋予每批良种“健康码”,实现种子精准溯源。

“拿起手机扫一扫种子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各项指标一目了然,能清楚地了解种子是否经过净度、水分、发芽率、纯度检测,让种植户用上安心种、放心种。”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兴凯湖农场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兴凯湖农场已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八一农垦大学、垦丰种业等院校企业展开合作,从100多个水稻品种、品系中甄选出更适宜本区域栽培的20余个优质品种,确保种子发芽率在95%以上。

据了解,兴凯湖农场利用集中智能浸种催芽技术,实现了精准控温、智能增氧、视频监测芽种状态,达到缩短催芽时间、提高催芽质量的双重效果。从种子加温催芽到破胸露白,全程约30小时,较传统催芽方法提早10多个小时,芽势更加均匀正常,且芽率提高3%—5%。

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富尔农艺有限公司实验室,一盒盒玉米种子培养基在冷藏柜中排列整齐,技术人员把从海南南繁基地带回来的授粉果穗剥胚后放到培养基里,移栽到大棚中培育后,再播种到水田中。

“我们在三亚市南滨农场拥有200亩稳定的育种基地,用于大豆、玉米、水稻的南繁育种加代、种子高倍繁殖和单倍体育种,加快品种选育进程。”富尔农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光明说。

钱光明所说的“南繁”是指纬度较高的北部地区利用我国海南等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亲本繁育、种质鉴定和种子生产等活动。

钱光明告诉记者,南繁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扩繁珍稀资源,通过配制杂交组合,培育出北方不容易完成的组合类型。

据了解,成立于1993年的富尔农艺有限公司从1998年开始南繁工作,现保存寒地大豆种质资源4815份,自主研发和联合育成新品种235个。

数据显示,北种南繁加代选育使黑龙江省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由过去的10年以上缩短到3至5年。南繁选育的各种作物种质资源达2万余份,骨干种质资源近千份,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智慧农机唱主角

如果说种子的培育构成了农业发展的根基,那么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则是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

北大荒集团八五〇农场的一处水田,搭载智能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打浆机穿梭往来。种植户刘万海正将配方肥倒入无人机容器里,无人机在飞手娴熟地操纵下灵活自如地在水田上空连续作业,肥料颗粒均匀地从机身喷出,整个过程高效且快捷。

“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速度和喷洒量都可以精准调控,作业效率高,还能确保施肥均匀。我家200亩水田,只用一个半小时就施完肥了。我还打算用它喷药、施扬返青肥,靠着这个好帮手,种地能省不少心。”刘万海说。

据了解,今年春耕,在北大荒集团的许多农场,大马力机车与电驱播种机组合成为主力军,这种组合模式能根据作业速度自动调节播种精准度和速度,并利用三级振动筛对玉米种子进行严格筛选。种植户只需输入株距、施肥量等种植数据,与双层施肥技术配合实施,可提高出苗率15%—20%,增产幅度可达10%—20%。

“用上这智能化机械,拿我这1000亩地来说,以前播种需要四到五天,今年一天半就能完成播种,而且电驱播种精密度高,只要株距误差超过一厘米就会自动报警,真正达到精耕细作标准。”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第七管理区种植户马弘楠告诉记者,坐在驾驶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抬头就能看到玉米播种量、施肥深度等数据,在新设备的加持下,每亩地初步估算可增加效益80—100元。

目前,黑龙江省春耕生产正在展开,旱田播种已基本完成,预计5月底前完成水田插秧,确保各种作物全部播插在最佳丰产期,为今年粮食总产达到800亿公斤以上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800.17亿公斤,连续15年位居中国第一。

 

编辑:毛娜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