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广西智慧春耕实现“三大突破”  

新华财经|2025年05月23日
阅读量:

智慧农业助力广西农业突破发展,但农机数据孤岛、技术沉没成本等问题仍制约着转型步伐,需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加码、农户跟进的做法,实现精准发力,深度破局。

新华财经南宁5月23日电(记者何丰伦)在广西一些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在蔗田上空精准施药,农情监测站的传感器实时回传土壤墒情。在这场“智慧春耕”的变革中,产业链各环节正在重构价值分配机制,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智慧农资供应链、农产品溯源体系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数字障碍、数字评估、数字授信等“智慧春耕”面临的深层问题仍需发力推动。

数字化春耕实现“三大突破”

突破一:智能装备普及催生“云上生产力”

在广西来宾市的万亩蔗海里,新三科技的智能水肥系统正通过5G网络调配灌溉,传感器实时回传的土壤数据让农户韦春燕感叹:“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屏种蔗。”

在贵港市港北区,农机共享平台“嘀嗒农机”已接入2.3万台设备,农户黄伟明通过手机预约无人插秧机,每亩成本从68元降至25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广西智能农机保有量达5.2万台,农机共享模式使中小农户机械化率从41%跃升至79%,每亩种植成本平均下降18%。

来宾市凤凰镇福库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才库说:“现在使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一个小时能种甘蔗3亩以上,一天能种20多亩,机械化种植效率比人工提高了10倍以上。”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监、董事长助理罗金仁介绍,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作物长势,结合AI算法生成个性化施肥、灌溉方案,能大大降低资源浪费,实现节水30%以上,通过引入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智能采收机器人等农机设备,可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提高作业效率。

突破二:数据要素激活土地产出效益

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央机房内,来自多地“数字蔗田”的庞大数据经过运算分析后,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精准化种植和科学化管理建议。

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室主任王泽平告诉记者,小型气象站、虫情监测系统和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等设施的持续投入、不断扩面,与经年累月的大量数据采集,推动广西“数字蔗田”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有效促进了甘蔗增产增收。

2023年至2024年,广西统筹财政资金1.66亿元,支持制糖企业技术升级改造、蔗糖产品多样化发展、蔗叶综合利用试点、糖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和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2025年已下达糖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19个科技进步项目,加快推进糖业智能化发展、数字化转型。

“数据要素”叠加“工艺创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一大批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开工或投产,设施农业年产值占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贵港市创新“套叠法+立体农业”模式,筛选出可办证设施农用地22.4万亩,实现拿地精准招商,对全市农业经济贡献率达79%。

突破三:产业链数字化创造增值空间

记者在广西各地采访时,不少农户对2025年初上线的“广西农机”小程序赞不绝口。贵港市港北区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汉才说:“以前农忙时节合作社四处找人,农机手却闲得慌。现在手机一点,农机手就能迅速回复、及时到位。”

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广西首个水稻智慧农场的运营方,通过信息化平台已调度30多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农机,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全年两季亩产突破1000公斤。

数字红利惠及田间地头,崇左市江州区甘蔗种植大户广西新田农机服务有限公司经理张本超说:“过去担心补贴流程慢,办理补贴还要跑好几趟,现在手机一点就能查进度,省时省力,心里踏实多了。”“广西农机”微信小程序升级后,全区农机购置补贴兑付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罗金仁说:“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的产物,智慧农业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智慧农业纵深发展面临三大障碍

记者了解到,智慧农业助力广西农业突破发展,但农机数据孤岛、技术沉没成本等问题仍制约着转型步伐。

障碍一:技术成本形成“数字鸿沟”

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火龙果种植户张秀芬面对智慧农业系统犯了难:“一套物联网设备要4.8万元,抵得上我三年利润。”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罗婧介绍,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各地能够独立操作无人机灌溉、无人机播种施肥等智能终端的种植户只有30%左右,亩均数字化改造成本仍然较高,投资回报期超过5年,这一情况导致50亩以下经营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障碍二:数据孤岛制约协同效应

“农机共享平台、土壤数据库、气象预警系统各自为政,数据格式都不统一。”贵港、柳州、河池等地农技推广技术人员介绍,目前一些种植基地、县级公司的无人机植保数据无法接入政府监管平台,导致补贴申领需重复填报信息。

桂林旅游学院教授付德申分析,目前广西涉农数据平台有30多个,但存在跨系统数据调用难、“蜂窝状”信息壁垒尚无法全面畅通等问题。

障碍三: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待验证

记者采访的多位从事智慧灌溉、智慧种植、智慧养殖的科技服务公司透露,农业领域的智慧服务需要实现规模化效应,综合服务费目前成本在150—300元/年,而且要200亩以上规模主体才能实现保本微利。在小农户经营仍占很大比例的广西,面临着不小的障碍。

创新的春耕贷款模式(如“智慧春耕贷”“春风贷款”等),使一些金融机构面临相应的风控难题。规模化农户租用的土地、雇请的数字资产估值缺乏标准,新增客群获批速度慢、额度小、难以满足需要。

多重举措实现深度破局

针对目前“智慧春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需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加码、农户跟进的做法,实现精准发力,深度破局。

——建立“政府+企业+农户”成本分摊机制。罗婧认为,智慧农业领域的专项补贴既要“垒大户”,又要“贴小户”,建议对50亩以下农户给予相应的设备购置补贴。如来宾试点“以数据换服务”模式:农户授权共享种植数据,企业免费提供基础监测设备,政府按数据贡献量给予农资券奖励。柳州农资经销商覃海燕认为,这能降低初期投入门槛,把数据变成可交易的资产。

——构建覆盖全区范围的农业数字底座,形成“共享资源”。付德申建议,加快建立统一的广西农业大数据中心,纳入遥感影像、土壤墒情等核心数据,将一些动态数据通过公共平台对外开放,允许智慧农业领域企业在规范运行的前提下低价甚至免费使用这些数据。建立数据交易市场,允许企业用算力资源置换农户数据使用权,解决信息孤岛难题。

——创新差异化商业模式。针对小农户开发“轻量化”数字工具,围绕广西甘蔗、柑橘、八角、龙眼、荔枝等特色产业进行手机终端服务研发。将这些数据资源与金融机构全面打通,如探索“农机数据质押”模式,将无人机作业时长、智能农机征信记录等纳入授信评估,扩大数字信贷覆盖面。

 

编辑:毛娜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