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辽宁:精准化养老服务让银发经济“活”起来

新华财经|2025年05月26日
阅读量:

辽宁省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将养老服务改革与银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通过精准化服务供给、县域网络覆盖、产业金融协同等创新举措,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新华财经沈阳5月26日电(记者崔师豪)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辽宁省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将养老服务改革与银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通过精准化服务供给、县域网络覆盖、产业金融协同等创新举措,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2024年,辽宁省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万户,建成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921个,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4021个,老年助餐机构776家;全省养老机构发展到2414家,床位21.12万张。未来,随着更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的建成、更多银发经济产业园的落地,辽宁将持续释放养老服务改革红利。

细分领域精准发力,打造特色养老服务场景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辽宁省内多家养老院通过聚焦老年人差异化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从“普惠型”向“精准型”升级,形成涵盖认知障碍、视力障碍、失能照护等细分领域的特色服务体系。

在大连市甘井子区,一家以照护高龄认知症群体为服务特色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我们这里算是一家中小型养老院,仅有一百多张床位。但是我们在服务阿尔兹海默症老人这一细分领域里学习了日资企业的前沿经验做法,这也是机构如此受老人子女青睐的原因。”松朗养老院负责人王玲娟介绍说,该养老院开业6个月,床位就全部收满,还有30名老人交了订金在排队。

另一方面,已经运营6年的沈阳海漫智慧养老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专为盲人开办的养老中心。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视障老人百余人。记者在这里看到,养老院所有角落都特制了护栏,不同位置的护栏上有凸起的盲文,老人们能安全地行走、锻炼。食堂每张桌子的四个角上都有定制的不锈钢盲文牌,上面刻着名字。“老人们喜欢坐在固定的座位,这样更有安全感。”海漫智慧养老中心院长张瑜说。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视障老人医养结合新模式,将医疗、养老、护理、康复、娱乐相结合,努力为视障老人创造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海漫院长张瑜介绍道,为了员工更好照护盲人,养老院参照德国一家名为“黑暗中对话”的体验馆,建造了一处类似的场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体验馆内,设置了公园、地铁站等生活场景,人们需要借助盲杖并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体验盲人怎样进行日常作息。“我们要求每个员工至少每个月到体验馆体验一次盲人生活,只有让照护人员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给失明老人提供服务。”张瑜说。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发挥专业引领,精耕垂直领域,是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据统计,辽宁全省现有老年病医院16家、专业康复护理机构37家,63%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了老年医学科,79家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1473家医疗机构建成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就医提供“绿色通道”。

县域养老体系筑牢城乡养老基石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针对县域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短板,辽宁省以国家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为契机,推动资源下沉,构建县乡村三级网络,破解县乡养老难题。

作为辽宁省首个国家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地区,大连金普新区通过“政府引导、国企运营、多方参与”模式,整合公办养老机构资源,破解了养老机构管理分散、运营效能不足的难题。在优先保障养老床位需求的基础上,将闲置床位向社会开放,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并不断拓展普惠型养老机构的标准化、品质化保障范围。

金普新区民政局局长徐洋表示,依托新区投资8.4亿元打造的“1+11+42”金普康养一体化项目,可为当地老年人织就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网络。据介绍,“1”即颐景荟康养中心,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可容纳床位1351张;“11”即11家公办养老机构,含2家社会福利院和9家乡镇街道敬老院;“42”即42个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围绕“便捷化、智慧化、专业化”的工作目标,打造15分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圈,提高社区康养的普惠性。

不只在大连金普新区,与之类似的县域养老服务机构在辽宁省其他地区均有分布。辽阳市辽阳县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建成县内首家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里不仅提供日间照料、助餐服务,还链接乡镇卫生院资源,为老人提供医疗巡诊。“我们为周边13个社区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累计服务300余人次。”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年辽阳县还将为百余户困难老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安装防滑地板、扶手等设施。

辽宁省民政厅副厅长陈进表示,今年辽宁省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指导各市科学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补齐服务设施“空白点”,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突出失能照护刚需,完善政策措施,增强居家、社区、机构等不同服务形态的照护服务功能。组织实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多措并举激活银发经济新动能

从精准供给服务到下沉县乡养老,辽宁省近年来不断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已经取得优秀成果,但仍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海漫中心院长张瑜说,机构每月收费1600至3000元,但这对于收入普遍较低的视障群体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实际上,这些费用远不足以维持养老院的日常运营,每年仍需大量社会捐赠和爱心资助。”张瑜说。

中国民生银行大连分行副行长张鹏介绍,该行针对小微养老机构发展诉求和融资痛点,推出“蜂巢计划”业务模式,为其定制差异化的授信服务方案。“松朗养老院就是典型案例之一。我们非常看好本地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为此,我们抛弃传统银行看报表、看数据的思维,聚焦小场景,发掘优秀养老服务企业共性特征。2024年,我行累计为大连养老机构等行业的67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投放贷款1.87亿元。”张鹏说。

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盘锦辽河康养辅具文化街区吸引了25家医疗器械企业入驻,展示超1000种康复辅具,在为当地社区老年人提供康养服务的同时,也搭建起企业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街区二层免费提供办公场所,配备高标准的会议室、会客厅、茶室,并设置全程代办窗口,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辽宁巧丞舒适家居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李聪表示,经过多年发展,街区内企业形成良好互动,资源共享、抱团开拓市场,把“朋友圈”变为“带货圈”。

此外,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老年旅游、温泉疗养等产业迎来发展机遇。近年来,辽宁省整合温泉康养资源,以60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12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为支撑,推出多款温泉疗愈疗养系列产品,抢占康养市场。

截至2024年底,辽宁省内有温泉旅游企业1200余家,温泉旅游小镇26个。辽宁省冰雪温泉旅游协会秘书长陈燕奎说,辽宁14个地级市均有温泉分布,温泉康养已成为产业发展热点。各地需进一步在产品特色、服务质量、宣传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深耕细作,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毛娜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