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昌:循环经济炼出“无废”新传奇
近年来,甘肃金昌聚焦工业废料布局八大资源综合利用细分产业链条,将昔日的固废“包袱”变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金疙瘩”,为资源型城市突围生态约束、重塑产业版图提供了“金昌样板”。
新华财经兰州6月30日电(记者张新新)尾矿渣山、冶炼弃渣、粉煤灰堆……这些曾是甘肃金昌这座工业城市挥之不去的负担。如今,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戈壁腹地,轰鸣的生产线上,工业“废料”正沿着精心编织的八条“绿色动脉”重生。2024年,金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值突破92亿元,铜渣、粉煤灰等当年新增利用率接近100%,昔日的“包袱”正变身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金疙瘩”,为资源型城市突围生态约束、重塑产业版图提供了“金昌样板”。
八条“绿色动脉”重塑产业版图
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在长期发展有色、化工等产业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工业固废,种类高达70余种。转型的突破点,始于对固废价值的重新发现与产业链的精心培育。
经过数年深耕,金昌清晰绘制出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版图:尾矿、冶炼渣、磷石膏、粉煤灰及脱硫石膏、电石渣、二次资源、农业固废、生产生活垃圾——这八大细分产业链条如同“工业动脉”,贯穿着金昌的工业体系。在这一版图上,3家“链主”企业发挥龙头牵引作用,2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紧密协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生态圈已悄然成形。
2024年,34个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实现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33.7%;2025年1至5月实现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27%。金昌2025年谋划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27个,这些项目如同高效的能量转换器,将昔日的环境“负担”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驱动经济发展的“真金白银”。
核心技术引领“吃干榨尽”
资源循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应用。金昌的竞争力,正体现在将固废“吃干榨净”的技术硬实力上。
在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项名为“全尾砂+膏体充填”的创新技术正在二矿区大显身手。该技术每年可将约20万吨尾矿制成膏体,安全回填至采空区,不仅消除了尾矿堆存的安全环保隐患,更实现了资源的原位循环利用。
更令人瞩目的是,金昌在多种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铜冶炼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二次资源(如含贵金属的废催化剂等)的当年新增综合利用率已接近100%。
金昌高能环境技术有限公司采用独特的“火法富集+湿法精炼”组合工艺,对金川集团产生的低镍高硫阳极泥及含铜含镍固危废进行深加工。高温熔炼让金、银、铂、钯等贵金属高效富集,湿法技术则实现高纯度提取。有价值的金属被提炼成单质产品,无害化处理后的炉渣成为道路建设骨料,冶炼余热被回收用于供暖,使每吨固危废的综合利用价值跃升至数千元。其二期深度资源化项目已于2024年4月点火投产,进一步提升了资源“榨取”能力。
甘肃冶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则聚焦废旧电池循环利用。其采用国内领先的富氧侧吹熔池熔炼工艺和国际水准的全封闭自动化拆解线,建设年处理25万吨含有价金属工业固废项目。
龙头牵引与政企同心打造“金昌样板”
金昌循环经济的蓬勃生机,源于龙头企业的强劲带动与政企同心的优越生态,共同铸就了项目落地生根、产业聚链成群的“金昌速度”。
2021年,龙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敏锐捕捉到金昌的固废资源潜力,投资40亿元在金昌建设年产40万吨合成金红石项目。该项目巧妙嫁接当地产业:每年可消耗金川集团等企业产生的150万吨冶炼副产硫酸和120万吨氯碱废电石渣,让曾经的工业“包袱”变身为高价值的合成金红石——钛白粉的关键原料。
项目一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金昌速度”:2022年4月开工,2023年7月投料、12月即达标达产。2024年,公司生产精制合成金红石20.34万吨,实现产值25.26亿。
甘肃如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则专注于贵金属“城市矿产”的开发。其总投资5.16亿元的年产2.6万吨贵金属二次资源综合回收项目一期已竣工待产。项目聚焦医药废物、石化废催化剂、废旧汽车尾气催化剂等含贵金属危废,通过先进技术高效提取铂族贵金属及冰铜。
金昌高能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也是政企同心的生动写照。自2017年首入金昌以来,在金昌经开区“全程管家式”服务的滋养下(涵盖用地协调、能源对接甚至员工子女入学),高能环境已陆续落地5家实体企业,形成了从固危废收集、冶炼到贵金属精炼的完整产业链。
政府的角色远不止于服务者,更是绿色转型的坚定引导者和支持者。金昌市严格对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积极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2024年,甘肃金川恒信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摘得国家级“绿色工厂”,金川集团化工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企业荣膺“省级绿色工厂”。
同时,金昌在节能降耗减碳方面同步发力,打出强化监管、技改赋能、节水领先的组合拳: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精细化监管和节能诊断;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印发工业节水方案,推动金川镍钴选矿厂年节水高达400万立方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94.3%。
编辑:谷殿清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