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变“享老” 河北各地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河北省持续推进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新华财经石家庄7月1日电(记者刘桃熊)近年来,河北省持续推进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发展,各地市结合自身特点探索“以老助老”“居家养老”“协同养老”等养老服务新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以老助老
近日,邢台市巨鹿县“鹿力同心‘老帮老’志愿服务队”正式组建。这支队伍由热心公益的低龄老人与专业志愿者组成,旨在发挥“以老助老”的独特优势,通过“同龄共情、经验共享、生活互助”的模式,让老年人在相互陪伴中感受关怀与尊重。
巨鹿县的实践是邢台市探索的“孝老同‘邢’”志愿服务项目的一个缩影,通过活力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互助机制,织密了社区养老的网络,让老年群体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目前,邢台市已成立20多支老年志愿服务队,涵盖生活照料、心理辅导、纠纷调解等多个领域。
“经过几年探索,邢台市搭建起活力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志愿服务体系,‘以老助老’成为新风尚。”邢台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尤其是去年以来,邢台市通过构建“社区+社工+志愿服务+物业”四方联动机制,着力打造“孝老同‘邢’”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各项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为年迈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让活力老人在帮助他人中收获充实与满足。
业内人士认为,“以老助老”模式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需求与资源。一方面,活力老人时间充裕、经验丰富,渴望发挥余热;另一方面,高龄、独居或失能老人需要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养老的被动性,让一些老年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既缓解了养老服务的供给压力,又让助人者在奉献中收获充实感,形成“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邢台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老助老”模式的成功,也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撑。邢台市引入社工机构,通过“需求库”与“资源库”精准对接,让志愿服务从“凭热情办事”转向“按需求服务”。这种“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模式,既提升了服务针对性,又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下一步将在专业化、精细化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发挥专业社工的策划与督导作用,深化需求调研,加强技能培训,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更多老年人参与热情。
居家养老
“改造前,家中狭窄的卫生间地面光滑,没有任何辅助设施,每次洗漱和上厕所都像是一场艰难的挑战。”家住唐山市路北区和顺园小区的居民韩广全说,适老化改造后卫生间焕然一新,地面铺上了防滑地垫,墙面安上了牢固的L型助力扶手,还配备了舒适多用的淋浴座椅,这一切让他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韩广全今年63岁,下肢残疾,老伴儿高位截瘫,儿子白天在外工作,无法在家照看老两口。要想让韩广全这样的家庭生活得更好,满足他们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等需求,对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是切实有效的办法。
据悉,2022年以来,唐山市围绕改善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料条件,提升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品质,创新工作举措,按照自愿、安全、便利、经济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分层次、分批次、分步骤地支持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
“我们重点围绕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护、辅助器具适配等方面,结合专业第三方机构,对每户家庭生活空间、老年人生活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协商指导老年人家庭选择最适合的方案进行改造。”唐山市民政局副局长周晓江说,截至目前,唐山市已累计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超7000户,有效提升了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品质。
除了对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唐山市还推广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建设,重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解决老年人“家门口”养老的需求,先后出台《市级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唐山市“一老一幼”服务提质升级十八条措施》《唐山市“一老一幼”公益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不断完善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助餐设施等建设运营补贴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建成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0余家,建有社区日间照料站(点)700余个。
协同养老
近日,在廊坊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来自京津冀地区的数百位老少“演员”欢聚一堂。长者们步伐轻快稳健,歌声铿锵有力,尽显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精彩人生。
养老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廊坊市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聚焦京津养老市场需求,全力推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廊坊特色的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打造“医养康相结合”的“燕达模式”,成为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标杆。
为促进京津养老项目向廊坊市延伸布局,在严格落实省级补贴的基础上,廊坊市叠加针对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政策,逐步缩小与北京市养老服务支持政策的差距。目前,京津养老服务运营补贴已实现与廊坊市互联互通,廊坊域内接收北京籍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可享受与北京同等的运营补贴。
数据显示,目前廊坊市养老机构床位达13000余张,入住老年人6600余人,其中北京籍老人占比超80%,有效承接首都养老功能疏解。
不久前,通武廊医养结合联盟成立大会在廊坊圆满落幕,标志着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养老事业向着更高质量、更深度融合的方向迈进。
“成立通武廊医养结合联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有望为全国区域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廊坊市卫生健康委二级调研员王光明认为,三地应加快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围绕数据共享、人才互认、机构共建等关键领域,制定统一的实施标准和管理规范。三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主体应打破地域界限,建立跨区域协作网络。联盟未来应重点推进跨区域医养联合体试点项目,组建专兼职的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宣传培训、后勤服务等管理中心,对各成员机构相关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提高服务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助力京津冀协同养老再上新台阶。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