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托起最美“夕阳红”
近年来,该市创新构建“四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具有池州特色的老龄事业发展路径,努力打造“幸福养老”样板地,让老年人既“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又“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新华财经合肥7月4日电(吴慧珺、陆寒芳)安徽省池州市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4.7万,占常住人口的26.2%。近年来,该市创新构建“四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具有池州特色的老龄事业发展路径,努力打造“幸福养老”样板地,让老年人既“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又“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夯实“老有所养”的幸福根基
黄梅戏曲调悠扬,乒乓球战况激烈……6月13日,池州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老人们活力满满。“我每周来这里和老友一起拉拉琴、唱唱戏。自从家门口有了这个中心,退休生活精彩多了!”75岁的陶赞文老人笑着说,他常去一楼老年食堂,“四菜一汤,荤素搭配,价格实惠,太方便啦!”
作为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池州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集居家、社区、机构及智慧养老于一体。承接运营该中心的九如城集团,依托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池州主城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助餐、助浴等“八助”服务。“我们日均助餐近60份、助洁10余次,还为15户老人安排24小时居家护工。”池州市九如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陆纯介绍。
在池州,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自2019年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后,池州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市建成8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39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197个老年助餐点,建成覆盖城乡的智慧养老大数据中心,并为养老机构配置远程健康监测预警等功能,让老年人足不出户享受普惠居家养老服务。
在池州农村,随着养老服务改革的深入推进,集助餐、娱乐、医疗等于一体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正成为广大农村老人的养老乐园。
每周一至周五的中午,东至县胜利镇康桥村司井组老年食堂内饭菜飘香,村里老人齐聚一堂共享免费午餐。在这里,老人既是“食客”又是“管家”,参与就餐管理和服务全过程。据康桥村党总支书记章庆介绍,司井组老年食堂开业一年多来,以“政府补一点、村里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多元方式筹资,并调动老年人积极性,让更多老人吃上“暖心饭”。
“十四五”以来,池州市财政累计投入3.23亿元支持养老服务,已建成86所养老机构、455个城乡三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养老服务设施“一社区一站点、一镇(街)一中心”;改造提升10家失能老人集中照护机构,拥有220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0612名特困老年人免费享受照料护理服务,3140户特困老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打造“老有所乐”的“诗和远方”
今年是谢强伟老人入住秋浦颐养照护中心的第7个年头,91岁的她患有脑梗且腿脚不便,但在中心专业照料下精神矍铄:“我要开心过好每一天!”
秋浦颐养照护中心自2019年成立以来,与杏花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将医养结合理念融入养老服务工作中,是安徽省优质医养结合示范中心。中心负责人朱霞这几天正忙着调整营养膳食季度菜单,自从系统学习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后,她格外注意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从事养老服务业不能只有热情,有专业知识才能事半功倍,服务也更贴心周到。”朱霞深有感触。
近年来,池州以安徽省医养联合体试点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联结合、养医签约新模式,还与高校开展合作,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输送210名专业人才,为医养结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依托生态、文化、禅意、富硒等资源优势,池州积极探索“养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激活银发一族文旅消费潜力。位于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的瑞昶·硒源酒店自去年开业以来,吸引了一批批老年游客前来旅居。“我们在推出营养餐食和书法练习、中医义诊服务等特色活动的基础上,正进一步扩大长包房业务,为更多老年游客提供定制化旅游路线和健康养老项目。”该酒店总经理熊飞表示。
作为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城市,池州发挥资源优势,组建市文旅康养集团,设立总规模15亿元的中安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基金,围绕打造“环九华山、池州主城区、沿秋浦河、环升金湖”四大片区,推动石台县西黄山富硒农旅度假区、青阳县朱备镇禅修小镇等一批康养度假项目落地建设,建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1家、长三角健康养老基地4家、长三角康养目的地4家。2024年,全市健康养老产业产值87.56亿元,同比增长21.89%。
搭建“老有所为”的广阔舞台
今年夏收,贵池区秋江街道普庆村种粮大户刘泽风迎来大丰收,其流转的1500多亩田地共收获120万斤小麦、10万斤油菜籽。“收成远远超出预期,多亏了陈翻身老专家的技术指导!”刘泽风兴奋道。
三年前,刘泽风回乡承包村里的抛荒地开始种田,却因不懂技术、经验不足,粮食产量不尽人意。2023年底,他认识了池州市农业农村局“五老”专家团成员、农技专家陈翻身。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到打药施肥,陈翻身帮助刘泽风从种田“小白”成长为“大户”。
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2017年以来,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动员从“三农”领域退休的农技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师等老同志,组建“五老”农业科技报告团,深入基层授课传技。
“报告团现有13名成员,根据各自专长和我市乡村产业发展需求,被分为粮油种业、茶叶黄精、畜牧水产及社会化服务等4个专家组,目前已发展了30家专家联系点。”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徐长寿介绍,这些年,报告团集中办班500多场次,累计培训回乡创业青年、大中专学生、种养大户等超4万人次,成功带动一批“新农人”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在池州,不少老人在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近年来,池州市大力实施“银龄行动”,深入挖掘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等“银发人才”资源,组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团、“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等特色队伍,引导老年人在政策宣讲、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招商引资等领域发挥余热。
从“养老”到“享老”,池州正托起最美“夕阳红”。池州市民政局局长朱芸芸表示,池州将持续聚力“四老”工程,进一步通过健全保障机制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池州安享幸福晚年。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