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超大城市安全治理的数字赋能与制度创新
重庆通过数字赋能、制度创新与应急能力建设的系统性探索,已形成具有借鉴意义的超大城市安全治理方案。
新华财经重庆8月1日电(记者王松涛)重庆作为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既面临超大城市高密度风险挑战,又需应对山区地质灾害、库区防洪压力、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复合型治理难题,其城市安全韧性的建设路径和举措具有典型意义。
构建智能防控中枢,实现从人防巡查到智能监测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邹瑜介绍,重庆以“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为核心技术路径,通过整合天空、地面、地下多维度感知手段,实现对城市安全风险的全方位、实时化监测。
在天空层面,重庆利用无人机群实现智能监测。在今年7月的强降雨应对中,通过无人机群对朝天门、磁器口等重点区域进行三维建模,生成实时“洪水全景图”,并依托5G网络同步传输至指挥中心。地面与地下层面,通过布设海量智能感知设备与数字孪生技术,对地质灾害、城市生命线等关键领域进行精准监测。在地质灾害领域布设5万余台智能化监测设备、4298个视频监控设备,气象监测站间距从6.2公里缩减至2.9公里,雷达监测覆盖率提升至95.8%,形成“天空地”立体化监测网络。
在燃气领域,部署361台“哨兵卫士”设备,覆盖渝北区、巴南区等8个区35个街道,实时监测44.22公里燃气管线的燃气浓度、施工振动等异常数据,数据同步至市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平台,实现风险的早期识别与快速处置。在化粪池监测方面,江北区部署了2132套智能机器人设备,潼南区、北碚区同步推进相关设备部署,实时监测甲烷等4种气体浓度,有效防范地下空间安全风险。
邹瑜介绍说,智能监测体系显著提升了风险响应效率,对比传统人工巡检,风险响应时效从24小时缩短至2小时,应急响应速度整体提升300%。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席红认为,技术创新有效破解了山地城市“点多、线长、面广”的监测难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中心城区6.2万公里燃气、供水等四类管线实现数字化建模,叠加地表建筑信息形成“管线数字孪生地图”,实现地下空间的可视化管理。多部门数据壁垒的打破进一步强化了监测效能,如沙坪坝区防汛决策指挥系统整合12个部门41类数据,新增24小时“格点”降雨预报功能,实现中小河流风险的动态监测。全域感知网络通过“可感、可防、可救”的闭环体系,将分散的风险点位转化为网络化监测节点,为山地超大城市的安全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过AI重构预警响应机制,实现从经验判断转向算法决策
席红表示,重庆在城市安全风险治理中,通过AI算法重构预警响应逻辑,实现从传统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算法决策转变,推动风险预警从“大水漫灌”式的广域提示升级为“精准滴灌”式的靶向干预。
2024年重庆武隆区羊角街道新坪村一处山体滑坡隐患点,AI算法通过融合地质构造、实时降雨量及居民分布数据,构建了“致灾因子+承灾体”智能分析模型,提前12小时精准划定危险区域及转移范围,实现风险预警与人员转移的精准匹配。在“应急使命·2025”演习中,数字孪生技术与AI推演相结合,通过全要素数据汇聚(如流域水文、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等)和智能算法辅助决策,实现洪水淹没范围的三维动态呈现、应急信息秒级流转及资源调度精准匹配,有效破解了传统指挥体系中信息滞后、决策无据等痛点。
重庆应急管理部门开发出“自然灾害防减救”数字应用,接入全市3.2万个风险隐患点位、102万余名应急责任人及1130支救援队伍数据,通过暴雨风险态势分析、小流域洪水推演等功能,将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00%,资源调度效率提升150%。在今年7月强降雨期间,AI预警系统累计推送风险短信87万条,精准覆盖98%的受灾乡镇,验证了算法在大规模灾害中的精准触达能力。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曹阳介绍说,重庆还建立了“五色图”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精准响应。通过对3.8万个隐患点实施“一图统览”的动态分级管理,结合分段分级分类分层预警响应机制,推动预警响应模式从“领受式”被动执行向“触发式”主动处置转变。如沙坪坝区“知天·沙坪坝防汛决策指挥系统”整合了嘉陵江全流域气象、水文及12个部门41类数据,将嘉陵江涨水风险预警时间由提前1天提高至提前7天,预警指令下达时间从5小时缩短至2分钟,人员转移撤离时间从6小时压缩至30分钟,实现从“全域预警”到“靶向干预”的跨越。
打造闭环管控机制,推动从碎片化治理到体系化防控
为破解超大城市安全治理中的“碎片化”难题,重庆以“风险识别—评估—管控—处置—复盘”全流程闭环为核心逻辑,构建起系统集成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推动治理模式从分散应对向体系化防控转型。这一机制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责任体系为统领,通过制度创新与流程再造,实现风险防控各环节的有机衔接与高效运转。
在责任体系构建方面,重庆聚焦风险管控、隐患整治、应急处置三个关键环节,建立闭环管控机制,明确责任到人、精准研判、分级管控、监测预警、隐患排查、隐患治理、应急准备、处置救援等八项核心制度,形成覆盖风险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链条。
为筑牢制度根基,重庆建立了以5部地方性法规、5部政府规章、100部地方标准及N个规范性文件为主体的立体化制度框架,为闭环机制的落地提供约束与操作指引。通过细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清单与事项清单,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至具体岗位与人员,确保“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责任链条无断点。
在应急体系架构上,重庆进一步健全“三级体系、五级网络”,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全域覆盖、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格局。纵向构建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并延伸至村(社区)与网格,形成“市—区县—乡镇—村—网格”五级责任网络,将风险防控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最后一米”。横向层面,相关行业部门设置“全灾种、大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建立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统筹。在此基础上,重庆创新“平急结合”运转机制:“平”时由市安委会、市减灾委统筹协调,气象、水文部门负责监测预警,水利、自然资源等行业部门主导风险防范,应急管理部门承担统筹调度与救援职责;“急”时则成立全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实施统一指挥、扁平管理,确保应急响应高效协同。
在救援力量配置方面,重庆构建了“四级梯队作战”体系,实现救援资源的科学调配与高效响应。乡镇(街道)作为第一梯队承担先期处置职责,依托“五级网络”快速响应基层风险;区县应急力量作为第二梯队协同支援;市级专业救援队伍作为第三梯队提供技术攻坚;国家专业力量作为第四梯队承担重大灾害攻坚任务。该体系在今年7月的强降雨应对中得到检验,通过“三级体系、五级网络”纵向联动,提前转移低洼地带居民2.3万人,封控地质灾害隐患点127处。
下一步,重庆将以“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体系”为主线,聚焦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城市生命线工程、公共空间安全等重点领域,推进应急管理统筹协调、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安全智能管理“硬核”升级,着力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体系,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安全韧性城市标志性成果。
编辑:毛娜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