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湖南以“大农科院”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新华财经|2025年08月05日
阅读量:

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以“大农科院”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新华财经长沙8月5日电(记者常竣斐)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以“大农科院”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统筹农业科研资源 拧成“一股绳”

随着“大农科院”改革持续推进,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已在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三大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科技创新初步拧成“一股绳”。

湖南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地明确了以省农科院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体制。省农科院内设机构布局优化重组,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所属6个科研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归农科院,并与农科院所属15个科研事业单位和2个科研辅助机构深入融合,重组为15个科研事业单位和1个科研辅助机构。

在外部关系上,改革确定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委托省农业农村厅管理省农科院,改变了原本分别由省政府直接管理的局面,通过“清单制”方式明确了省农业农村厅对农科院在重大规划方案、重要政策支持、重点工作部署等方面的指导服务,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兼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干部管理实现双向调动。同时,改革还厘清了省市县农科院所职能职责,明确了省农科院在业务上指导市县农科院所的职能,让市县农科院主要通过分担省农科院的国家、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协作参与相关科研工作。

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农科院”改革凝聚力量办大事,打造多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农业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目前省农科院创建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39个,其中包括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家级平台。此外,省农科院还推动生物育种专用重离子加速器重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十五五”农业科技创新规划,与崖州湾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交互运行,形成科技创新强大合力。为构建梯次分明的人才队伍,省农科院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谢道昕院士工作站,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传清全职担任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还与湖南大学联合建设湖南大学隆平农学院,与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省农科院新设立成果转化部和科技服务中心,积极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就地孵化园区。目前已引进湖南现代农业集团、海利集团等企业,共同打造“马坡岭隆平科创城”,为科技成果“试验—熟化—生产”提供全链条保障。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科技企业的能动性,改变以往“一线科研人员竞争立项+领导决策立项”的传统研发流程,强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科研院所提需求。此外,还推动了农业科研成果的对外合作交流,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杂交水稻。

改革成效显现 “一根线”牵起科研与产业

三大方面改革逐渐落地后,成效也逐步显现。省农科院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步入“快车道”,主要体现在管理分工优化、科研平台激发创新活力、人才培养提速和成果转化效果升级等方面。

管理更顺畅,分工更明确,科研力量更加集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告诉记者,改革改变了过往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农科院交流不足的局面。双方互通有无,让政策更好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更能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科技和产业不再是“两张皮”。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汤睿也表示:“改革让省农业农村厅能够更加高效地履行对省农科院的代管职能,加强对省农科院在规划与政策等方面的指导服务。”省农科院学科门类由原来单一“植物”拓展到“植物、动物、微生物”全学科体系,增设了畜禽、水产、棉花等学科,学科门类扩大到21个学科群、103个学科方向,同时还加强了与各市县农科院的业务协同,建立省市两级农科院所共同支撑地方支柱、特色产业发展的机制,已建成8个市州分院和12个产业研究院。

科研平台引领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速。“大农科院”改革后新组建的包括畜牧、水产、微生物等科研团队在内的165个团队,共1325名科技人员已陆续入驻岳麓山实验室,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重点平台与岳麓山实验室实现良性互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韶也介绍,其团队去年年底正式入驻岳麓山实验室,成功获得现代种业重大专项支持,与研究猪、淡水鱼虾、微生物等多个领域的团队合作,计划把水稻育种上取得成功的重离子诱变技术拓展到动物、微生物等更广泛的物种,实现跨领域的种源创新。

人才方面,省农科院杂草学及安全防控团队研究员王立峰申报的项目“杂草成灾机制及精准防控”在2024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省农科院在国家优青项目上零的突破;湖南大学隆平农学院则在2025年获得50名联合博士指标、60名硕士指标,进一步壮大了农业科技领域的人才梯队。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更加面向市场,与企业合作更加紧密。改革后,省农科院目前已经和12家政府部门、24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40项,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同时,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为湖南农业科技“出海”先锋。作为与农业科技企业合作取得的突出成绩,省农科院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臻两优8612”取得产学研重大突破。韶也告诉记者,该品种凭借高产稳产、抗稻瘟病,且稻谷镉含量远低于国家0.2 mg/kg标准、适合中轻度镉污染耕地种植的特点,去年在湖南推广面积达136.04万亩,预计今年还将推广120万亩,并持续扩大省外种植。

推动融合发展 “一条链”韧性有待继续增强

随着“大农科院”改革进入深水区,全省14市州、各区县之间的联动合作将成为机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受访者认为,尽管省农科院对市县农科院所具有业务指导职能,但市县农科院所仍归口本地农业农村局领导和管理,在体制机制上仍有优化改善的空间。柏连阳说,农业科技创新要解决基层产业问题,需要省农科院与市县农科院所进一步加强协同,避免研发资源的重复浪费,因地制宜破解各地产业难题,寻找特色产业发展之道,把论文写到三湘大地上。

同时,农业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的科研资源、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融合。在项目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省农科院与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应在相同、相关领域加强合作,避免因同质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是当前阶段的紧迫问题。由于省农科院没有研究生培养权,与高校合作联培成了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了培养既走在科技创新前沿、又能解决实际农业产业问题的人才,未来还需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更好地整合科研院所与高校力量。汤睿表示:“省农业农村厅支持省农科院以岳麓山实验室为依托,进一步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

为了做好创新成果转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和合作。柏连阳提到,农业科技研发具有项目周期长的特点,当前农业科技企业本身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往往希望低价获得科研单位的成果转让。因此,要激励农业科技企业更多参与科技创新,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